|
原帖由 荒野大镖客 于 2008-10-17 06:05 发表 6 b* J: @& z, h5 t
数字电路也是建立在模拟电路的基础上,比如参考电压稳不稳,这足以影响逻辑电路的开启和关闭的时间产生误差,结果就是电路设计好的声卡输出的信号品质也高。
4 C0 e& d+ p" f k% c6 ?. U; o' d 声音有时间,数字音频采样率越高就越能忠实地记录声 ...
) y" D* w# u! _+ ]& o( L& O
" u, p0 i7 Z4 I! ^7 N1 S:thumbsup: 很高兴看见这位朋友发表了自己的高见, 但有几点在下并不认同4 Y6 u* i* x& x% ?
: ^2 _% M3 \# l" Z" M5 |/ C数字电路也是建立在模拟电路的基础上(声卡上, 无论数码或模拟信号都建立在电子电路的基础上, 但电子电路仅仅是一个传输的载体),比如参考电压稳不稳,这足以影响逻辑电路的开启和关闭的时间产生误差,结果就是电路设计好的声卡输出的信号品质也高。(声卡电路设计对音质造成影响的关键是防电磁能力, 因为机箱内的电磁频率和CD的标准频率很相近, 都是50K左左右右.另外电压的稳定性在PC微机系统底下对这点的要求标准比传统的家电要高的倍数是几何级的, 就算声卡本身造工差, 从PCI里面得到的电源也是经过多重过滤后的电源, 这比低端的稳压设备得到的电源要更为纯净,当然这里不考虑请注意称呼用词。PC电源+请注意称呼用词。主板在内.而时基的问题仅仅在D/A 和 A/D 的jitter才会对音质造成影响, IT界里有一句话"你只需要去关心黑盒外的事情" "黑盒测试中不需要知道里面是如何运行的,也不用知道内部算法如何设计" 意思是没有必要去担心一些不会对结果造成影响的事物, 任何jitter都去关心都认为它会影响音质是谬论)$ j" V! g" ]+ D. o7 G! }# ~) O0 p* d
声音有时间,数字音频采样率越高就越能忠实地记录声音原貌。传统CD机级别的采样率实际上是比较粗糙的。# `0 H( F% W2 S0 B$ F" k | t& x8 P: z. ? B# a* ~+ x
在一条时间轴上画出一些代表声音响度的点,可以用这些点代表数字音频记录的内容。可以看到这些点是离散的而不是连续的,比如在代表响度值50和80之间的两个点间,出现了空白的区域,这区域里的声音信息是被丢弃了的,无法重现,声音当时可以是60,70,82,45。可是在把声音还原回来的时候,这部分无法重现的内容就被另一个东西取代了。比如某种算法计算出来的插值75,比如电路对波形进行修饰。(这种问题仅仅在传统CD机上会出现, 毕竟CD机只是一部微型的电脑, 它并没有任何纠错能力及抗风险能力, 也没有电脑光驱超高频的光头, 它仅仅是把读出来的东西地送过去D/A那里, 所以很多时候出现碟子稍微脏或者花了就影响了音质)( p) U9 u7 j* p. x. ]! E) g. N# L h6 Q
说到时基,这对PC上的数字电路并不是难事,CPU以成G的频率工作,PC板卡也以数MHz的频率工作,和44.1KHZ这样的频率完全不在一个级别上。8 I( U. v4 H2 I; T# 2 J( `4 C" r9 [; g' \# g
声波的频率相比数字电路的工作频率低很多,数字电路的时钟即使稍有抖动,参考这时间的声波的波形失真即使有也是微乎其微(不涉及数模转换不管怎么个抖也和最终结果没丝毫关联)。可见声音质量差别几乎不是由时钟抖动大小来决定,这里面有更深层的原因,这些原因导致时钟的抖动有时对声音影响较明显。* r7 e9 l5 m# G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提高采样率和量化精度。达到一个足够高的采样频率和精度,配合精度足够高的电路,就能够还原出足够准确的声音波形来。(HDTA是最新的代表作, 从录音时把音频转为数码, 直送到电脑里. 无论它的截体是请注意称呼用词。光盘还是硬盘还是U盘,都对结果没丝毫影响.采样率也达到了192khz的新高, 被称为发烧友的致爱)
$ |3 a/ a. P% [本人水平有限,见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