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完楼主的文章后,我说说自己的看法。
1.高级格式化目前是初级阶段,内部固件的FTL层里加入了512e模式,也就是虚拟4KB扇区,物理上是4KB,实际经过固件转换后,还是以512B扇区模式运作,但是转换造成的问题,对于分区没有对齐,剩余容量不多的情况下是致命的,磁盘的写入性能会大跌,说穿了当前4KB机械盘玩的就是SSD算法的简单形态。由于采用了512e模式,是省不下任何空间给用户的,只是方便了厂商的设计而已。你可以想象一下,当同样大小的盘片密度增加再增加(单碟容量一直在增加),而当今技术的磁头的分辨率已经不能识别那么大单碟容量下的512B的扇区大小时,我们变相的把物理扇区的物理尺寸增大8倍,不就解决了这个问题了吗?但是问题是我们用的文件系统全部是512B扇区为雏形的,所以需要在固件层里加入4KB和512B的转换层,这样我们就能继续在我们当今的操作系统下继续使用机械硬盘,我们用软件(固件)方式,解决了硬件上的限制,这样在3TB的机械盘后,10TB的机械硬盘也不会造成磁头分辨率问题了。(碟片密度提升还是问题)
2.据我所知,Intel 的RAID驱动确实加入8MB,最新RST驱动使用了16MB的系统内存做回写,所以使用HDtune这类软件测试,如果开卷回写,就会激活这部分系统内存,在突发时会出现几千MB的爆发率,这个可以解决随机写入上的问题。(特别适合解决早期没缓存的SSD硬盘卡机问题)。阵列卡上的电池一般保证24小时~72小时内缓存内数据不丢失的,他没有能力去驱动主机,但是能够保证缓存的供电而已。你使用的那个修复RAID的工具软件,需要分析RAID阵列内的metadata,来虚拟阵列的组合,一般对于4盘内的数据恢复速度都比较理想,超过11个盘的RAID阵列就难了,况且很多情况下,RAID掉阵列的问题是出在机械盘本身。
3.混合硬盘,厂家给的颗粒都是SLC的,理论10万次的P/E,也是考虑在有限保修期里保证你数据的安全,这个你就不用担心了。(1个颗粒的速度,就算你24X7去操作,要写坏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你贴的固态硬盘图片使用的是SandForce主控的(颗粒还不是原片),没有外置大缓存,使用的是主控内部的约1~2MB的cache,那个电容是保证那部分内容的,大概能坚持3~4秒,但是这个电容不靠谱,据报告大约只有6个月~9个月的实际用途,之后会因为老化造成不够时间保存数据,所以如今的做法是采用大量(很多)的胆电容,坏掉1个不会影响大局,耐久度也长,但是问题在于成本高,而且占PCB空间啊。用为缓存的内存,不是越大越好的,大代表耗电,大代表危险,关键不在于容量,在于如何在有限的容量发挥最大的用途,这个就好比一个优秀的程序员能让老机发出光芒,再好的机器给个菜鸟折腾也会慢到不想用。
4.Intel的SRT掉数据的风险不在SSD上的颗粒,而在于机械盘和SSD上的缓存上。不要用自己的一句话就把别人的技术全盘否定,虽然互有是厂家惯用伎俩。详细的测试你可以看这篇:bbs.pceva.com.cn/viewthread.php?tid=19625&extra=page%3D1%26amp%3Bfilter%3Ddigest
5.你说的那个99.99%的问题,设计SSD的都考虑到了,所以人家卖你100G的SSD,内部其实是128G的颗粒,你永远不可能用到它们99.99%的容量,况且最新的SSD内部都带有静态磨损,也就是说你写入后面的随机地址,它们会用前面的有数据的地址替换来平摊耐久度,性能会下降点,但是不会出现你说的很快磨损完的问题。当然,你硬要在闪存卡这类东西上玩你那个99.99%,就当我没说,因为闪存卡本来就不是给你玩那个的,是给你放照片的。
最后,非常感谢楼主分享自己的想法和心的,不管写的如何,都是值得学习的,希望楼主继续下去,如果有兴趣,可以来一起讨论。这里再建议你看一篇我前段时间写的:
bbs.pceva.com.cn/viewthread.php?tid=7843&extra=page%3D1%26amp%3Bfilter%3Ddiges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