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formoonnight 于 2012-4-23 02:35 编辑
. p) U+ _: K" x3 u' O" v% ]0 o9 ~2 ^& a. M# ?
这里只谈CD,而不去谈其它格式的音源,因为CD音源就目前来说还是多数!# k$ z5 G( `+ a% ]& Z. R
6 ^8 a2 s; n+ `6 d/ S2 F2 Q" V
CD是16BIT量化,动态最多有效到96DB左右 ,而采样率只有44.1k9 q- v3 S( w p5 ^" W0 ?; N
1 k" B; ?% ]; V- w( ]) ~根据“香农定律”,2倍于原频率的采样频率即可还原出原信号信息
7 N5 |. c- e3 g- u; u) s6 E b% N: ]# `3 Y
从信息学上来说是没错的。可以还原出主特征。- v- S: Y. N$ m
- ~2 ^3 V. U3 Q4 x但在模拟音频上却行不通,因为44。1K可以还原出22K的正弦波,却还原不出22K的非正弦波' m# \1 i% }- i+ s2 w
% G, n2 s1 @4 Z6 X; T4 m事实上根据一些资料,连7K的非正弦复合波都无法正确还原。
9 c5 ^5 ]* w1 Y4 `+ m( d: x8 W2 F6 Y+ [; Y: z5 g$ v
所以CD的格式,在还原中高频和超高频时就出现了问题,就算回放设备是零失真的
5 w. W( h( P- R9 q" H
$ X+ Q# r. }% a' L我们听到的声音依然是中高频冷硬,燥杂而不堪入耳的。也就是说数码味重。、
( h. [0 |6 i7 Z# p$ ?5 w$ B7 B; r" |/ J: o+ \
正因为如此,才有这么多厂商努力去改变这种数码味,也更有不少发烧友因此而死守着黑胶和胆机不放。
0 ?1 x7 A _/ h4 z2 r m7 V) E" q' @+ B
一切的原由都是来自于CD只是解决了频响有和无的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声音的本质问题。! ]: |' w5 j! A, l
) U1 f* c7 m) m1 m基于此点来说,越是HIFI的产品,就越难听。越是风格化的产品,往往越容易受人青眯
* S5 h5 ^* Z8 n6 J( r# a- n! \% N+ R0 Q
TDA1541A为什么经久不衰?为什么TDA1541A有个-15V VEE?怕是芯片内有只N沟道场管甚至是PNP锗管吧!柔声之源!" U! }) V/ V! O( [, W
& J/ ?0 Y2 y3 U! K
现在人们个个都在讲HIFI,实际上很多产品都是伪HIFI(音染),或假HIFI(劣声),而真正的HIFI实际上就是我们口中经常说的监听。' w, b0 z$ Z; m# m- N; k; ^
% M( {- g6 z5 x8 {/ D0 L, N% b
据我所知,实际上录音室和唱片公司也在尽各种努力为这个早该淘汰的标准服务着。而这些我们常常看不见或不想去看见。+ K+ Y% w0 D# }
# T6 S$ _' L, `& e, I: i: h! A
却往往把目光投在打着HIFI旗号的商品上。期待着某一产品能带给自已真正的高保真的声音* ?7 ?1 z; b8 ?' c1 P
: x( {1 W4 C+ v6 Q2 P
声音之源:CD格式就已经烂到根了,还能指望什么呢?
' E7 R Z9 O% v Q+ u% H/ E
7 E, ]5 E' O$ J. ]7 O; ^我们不如把目光投到良好的风格化和音染产品上,同时并期待着真正的高清音频普及。
1 R! b3 v( y0 E9 l* y
& @" y" V- I6 G, B: J" ~2 g只有到那时,HIFI才真正的体现出它的意义所在。
& R0 d8 x9 Z3 B5 u# @
1 b; J& \4 H# z. Q我们现在是在画油画,未来是照片的时代。 + Y0 X, ^ X8 C5 k3 T4 \1 Q( H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