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PPUR爱换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楼主: UCBerkeley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CN贴,让大家了解一下IBM在芯片制造工艺上的造诣,希望没跑题:)

[复制链接]
41#
发表于 2008-2-2 16:0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UCBerkeley 于 2008-2-2 15:34 发表


Bulk=Strained Silicon是你说地:lol: ,我又没说,只是说单纯的单晶硅Bulk是不可能做出来32nm,Intel在90nm时候就不是单纯的Bulk了,只不过wafer还是轻参杂单晶硅,但是必须引入SiGe混合物!反正我认为Bulk是一个 ...


我的意思是:“32nm Bulk(Intel是用普通wafer加一道引入Strained Silicon的工序)”,阁下完全掩盖了Intel在32nm工艺上的优势
本来就不是“技术流”,何必在意别人说“伪技术流”呢 :shifty:
现在天气冷,带个帽子防止感冒 B)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
发表于 2008-2-2 16:2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UCBerkeley 于 2008-2-2 15:13 发表


Intel的k有多High:lol:  ,能给个数据不,感兴趣,什么材料地?


我觉得你很CCTV哎 o:)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
发表于 2008-2-2 16:26 | 只看该作者
恒定20A/cm2电流,200s击穿

恒定-43V电压,140s击穿

如果上IBM现在的SiO2,毫秒级别就完蛋了

这就是某社干爹现在的尴尬处境 :shifty: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
 楼主| 发表于 2008-2-2 16:3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itany 于 2008-2-2 16:05 发表


我的意思是:“32nm Bulk(Intel是用普通wafer加一道引入Strained Silicon的工序)”,阁下完全掩盖了Intel在32nm工艺上的优势
本来就不是“技术流”,何必在意别人说“伪技术流”呢 :shifty:
现在天气冷,带个 ...


这句有何问题-_- ,反正我认为32nm Bulk 和 32nm SOI,字面上体现的是Bulk和SOI,也就是两种substrate(SOI在降低成本和解决hot-carrier等问题后比传统的单晶硅Bulk有着明显的优势),而某些技术流却认为Bulk是什么新技术的名词,所以我才加入"(Intel是用普通wafer加一道引入Strained Silicon的工序)",意思就是,如果不加入应力硅,光靠传统的Bulk根本不可能解决32nm的电子速率饱和问题-_- -_-  而且Strained Silicon wafer也在研发当中,所以strained silicon wafer也是一种bulk-在单晶硅上沉积SiGe混合物的Bulk,是可以实现strained silicon效应的wafer, strain silicon指的是在channel中的硅原子, 如果你认为是在SiGe混合物中的硅原子的话...-_- :lol: :lo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5#
 楼主| 发表于 2008-2-2 16:4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Asuka 于 2008-2-2 16:26 发表
恒定20A/cm2电流,200s击穿

恒定-43V电压,140s击穿

如果上IBM现在的SiO2,毫秒级别就完蛋了

这就是某社干爹现在的尴尬处境 :shifty:


也来一句:选择性请注意文明用词?IBM没有High K?45nm还用SiO2?-_- :lol: :lol: :lol:

我不是Fans,所以什么社跟我无关,用的也是Intel的CPU,而且当年P4被A fan骂成垃圾时,我是支持Intel(虽然用的AMD的CPU:lol: ),因为Intel在桌面CPU和PC发展史上的地位是AMD无法替代的,如果没有Grove的偏执, 桌面CPU和PC的历史将会倒退10年:lol: ,客观是我地风格,PCI还真有点CCTV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
 楼主| 发表于 2008-2-2 16:4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45# 的帖子

Shi Ming都被某种水产么,以前看到过有帖子没被某种水产地:unsure: CCTV还在:lo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
发表于 2008-2-2 16:50 | 只看该作者
不看广告,看疗效。
IBM的45,和Intel的65性能很相似嘛


[ 本帖最后由 Prescott 于 2008-2-2 16:55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8#
发表于 2008-2-2 16:5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UCBerkeley 于 2008-2-2 16:46 发表


也来一句:选择性请注意文明用词?IBM没有High K?45nm还用SiO2?-_- :lol: :lol: :lol:

我不是Fans,所以什么社跟我无关,用的也是Intel的CPU,而且当年P4被A fan骂成垃圾时,我是支持Intel(虽然用的AMD的C ...


INTEL之前在Al2O3上之前的积累终于产生最本质的甜头了,能够在前驱过程实现这么复杂的化学反应,并且生成热力学上不算很稳定而且不是很好生成的金属间共化物,这表明之前INTEL在Al2O3的PVD上确实下了不小的力气。

INTEL现在这个氧化物层的性能领先SiO2起码25个数量级,而且还有提升的空间,比如目前的沉积并没有取向选择,过渡层内部还可以通过人为取向沉积进一步优化结构。低温沉积工艺也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甚至今后还可以进一步的做HfO2/HfAlO/HfAlSiOx/HfSiO4的超级氧化物层......

PS,

IBM的High-K?

IBM的45nm?

:charles: 请告诉我在哪里? 苏黎世的宅男实验室里?? :charles: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
发表于 2008-2-2 17:0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UCBerkeley 于 2008-2-2 16:32 发表

这句有何问题-_- ,反正我认为32nm Bulk 和 32nm SOI,字面上体现的是Bulk和SOI,也就是两种substrate(SOI在降低成本和解决hot-carrier等问题后比传统的单晶硅Bulk有着明显的优势),而某些技术流却认为Bulk是什 ...


阁下要搞清楚,这里讨论的是32nm工艺的实现形式,而不是所谓的SOI和普通Bulk之间的比较
SOI通过赠机额外的绝缘层来抑制漏电,而变应硅技术可以在更小的驱动电压下保证通过晶体管的驱动电流,这样也可以减少漏电和功耗,提高性能。IBM所谓的改进型的SOI也是通过将硅原子拉伸来增加驱动电流,和Intel的实现形式就是一回事,但是效果又如何呢?
另外,SOI是在晶圆生产的过程中实现的,而通过Ge层来拉伸Si是在晶圆完成之后进行的处理过程。本来是否采用SOI也是Intel在审时度势之后作出的抉择。这就如同Intel在32nm要同时采用干式刻蚀和浸润式刻蚀两种技术来生产一样。这表明Intel是在统观全局的基础上取长补短和博采众长,而IBM正是在远离正途的小道上艰难的跋涉罢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
 楼主| 发表于 2008-2-2 17:1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Asuka 于 2008-2-2 16:56 发表


INTEL之前在Al2O3上之前的积累终于产生最本质的甜头了,能够在前驱过程实现这么复杂的化学反应,并且生成热力学上不算很稳定而且不是很好生成的金属间共化物,这表明之前INTEL在Al2O3的PVD上确实下了不小的力气。 ...


哈哈,是够High的,蓝宝石,PVD:lol:
关于IBM的45nm,这个月的ISSCC 2008上就发布,可以去听一下,顺便带上"PCI技术第一流"Itany:lol: :lol: :lol:

High K http://www-03.ibm.com/press/us/en/pressrelease/20980.wss 自己看:devi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
发表于 2008-2-2 17:1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UCBerkeley 于 2008-2-2 17:13 发表


哈哈,是够High的,蓝宝石,PVD:lol:
关于IBM的45nm,这个月的ISSCC 2008上就发布,可以去听一下,顺便带上"PCI技术第一流"Itany:lol: :lol: :lol:

High K http://www-03.ibm.com/press/us/en/pressreleas ...


我从来都是“伪技术流”的,关键就是“抛砖引玉”,等到牛人来了好学习提高的…… :shifty: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2#
发表于 2008-2-2 17:2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UCBerkeley 于 2008-2-2 17:13 发表


哈哈,是够High的,蓝宝石,PVD:lol:
关于IBM的45nm,这个月的ISSCC 2008上就发布,可以去听一下,顺便带上"PCI技术第一流"Itany:lol: :lol: :lol:

High K http://www-03.ibm.com/press/us/en/pressreleas ...


原来是美好蓝图啊,我还以为量产了呢,害我白惊喜一场 :erm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
 楼主| 发表于 2008-2-2 17:3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itany 于 2008-2-2 17:09 发表


阁下要搞清楚,这里讨论的是32nm工艺的实现形式,而不是所谓的SOI和普通Bulk之间的比较
SOI通过赠机额外的绝缘层来抑制漏电,而变应硅技术可以在更小的驱动电压下保证通过晶体管的驱动电流,这样也可以减少漏电 ...


"我倒是要看看SOI的32nm,怎么和Intel的bulk 32nm对抗" 这是另一"技术流"Prescott说的,我的那个回复就是针对这个地:rolleyes: ,Prescott这句话意思就是SOI的32nm技术比bulk的32nm差远了:shifty: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
发表于 2008-2-2 17:4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UCBerkeley 于 2008-2-2 17:36 发表


"我倒是要看看SOI的32nm,怎么和Intel的bulk 32nm对抗" 这是另一"技术流"Prescott说的,我的那个回复就是针对这个地:rolleyes: ,Prescott这句话意思就是SOI的32nm技术比bulk的32nm差远了:shifty:


Intel的bulk 32nm

局限于SOI和Bulk之争岂不是和现在仍然局限于CISC和RISC之争一样可笑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5#
发表于 2008-2-2 21:2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Asuka 于 2008-2-2 16:56 发表


INTEL之前在Al2O3上之前的积累终于产生最本质的甜头了,能够在前驱过程实现这么复杂的化学反应,并且生成热力学上不算很稳定而且不是很好生成的金属间共化物,这表明之前INTEL在Al2O3的PVD上确实下了不小的力气。 ...

IBM的45nm可能真的搞定接近量产了,AMD、SONY现在不都在吹即将来到的45nm:p。
不过某公司的45nm上High-K的牛皮已经确定吹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6#
发表于 2008-2-2 21:2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UCBerkeley 于 2008-2-2 15:50 发表

发现这论坛还真是有些CCTV人,我发这个帖子只不过是让大家了解IBM的工艺,也根本没有吹嘘什么东西,全是IBM网站的文章,事实就是事实,如果你说IBM在官网上吹牛...-_-
Power6 4.7G的良品率是多少?:shifty: 拿出数 ...

IBM官网上的lotus、DB2等软件的介绍哪个不是完胜竞争对手的,实际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7#
发表于 2008-2-2 21:34 | 只看该作者
实际嘛,有300GB/s的带宽顶着呢,娃哈哈。

原帖由 acqwer 于 2008-2-2 21:24 发表

IBM官网上的lotus、DB2等软件的介绍哪个不是完胜竞争对手的,实际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8#
 楼主| 发表于 2008-2-2 22:3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acqwer 于 2008-2-2 21:21 发表

IBM的45nm可能真的搞定接近量产了,AMD、SONY现在不都在吹即将来到的45nm:p。
不过某公司的45nm上High-K的牛皮已经确定吹破。


不用high k 就搞定45nm岂不是更牛:lo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9#
发表于 2008-2-2 22:3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UCBerkeley 于 2008-2-2 22:35 发表

不用high k 就搞定45nm岂不是更牛:lol:


汽车不装轮胎也能上路,很牛吧,只不过就是做的人难受点罢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0#
发表于 2008-2-3 00:32 | 只看该作者
每年总是有些无知小白,把IBM的PR稿当令箭。去年那个什么gxxx2000已经消失了,再也不敢出现,今年又来一个。:wacko: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广告投放或合作|网站地图|处罚通告|

GMT+8, 2025-4-18 11:33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POPPUR.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