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PPUR爱换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楼主: PRAM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32nm HP的工艺性能比较

[复制链接]
61#
 楼主| 发表于 2010-9-21 20:58 | 只看该作者
quote]你自己再去读一遍。这句话有啥前提

顺便说一下,ibm的65 nm工艺用过1nm的Tox,就是说ibm在65nm技术实 ...
spinup 发表于 2010-9-21 20:50 [/quote]


   

这个其实不怎么好比较,因为双方的Vdd是不同的。不过请注意intel的 I off指标设在了400na/um。也就是说大大放宽了泄漏指标----intel 90nm时代prescott处理器饱受诟病的高功耗与此相互印证。另其Tox也缩小到了1.2nm,而据其他资料IBM/AMD此时的Tox维持在大约2.0nm, IBM/AMD的工艺相比intel优势是很明显的。经典啊,EOT越厚越好。蒋尚义,胡正明汗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2#
 楼主| 发表于 2010-9-21 20:59 | 只看该作者
ibm的65 nmSOI的Tox是1,3N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3#
 楼主| 发表于 2010-9-21 21:0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PRAM 于 2010-9-21 21:08 编辑

说到底我其实是一个“工艺控”因为最终决定处理器性能的就是工艺和规模。我一直偏向AMD是因为很早就知道在工艺方面AMD有一定的优势---虽然intel总是更早进入下一代工艺,I dsat指标也一直领先,但是我知道intel付出了怎样的代价。

这个帖子的内容其实与我以前写的不少文章有关,但那些文章并未普遍公开。不过现在关于工艺的科普文章越来越深入,敝帚自珍越来越没有意义了。这帖子就算给个小结。----------某人的自白,好像某人在NEW YORK 或者新竹,自己在R&D一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
 楼主| 发表于 2010-9-21 21:07 | 只看该作者
intel強悍的地方在於...它的45nm還是用dry lithography...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5#
发表于 2010-9-21 21:13 | 只看该作者
嘉兰不是最喜欢算成本吗,就用上季度数据算算吧,销售额啊,市场占有率啊**利的数据都有,让大家看看看看AMD的成本优势到底“巨大”到什么程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楼主| 发表于 2010-9-21 21:15 | 只看该作者
intel付出了怎样的代价------------1.不用昂贵的SOI,导致SOI现在用者寥寥无几  2.由於超越了光學臨近修正(OPC)和設計準則的範疇,英特爾的模型技術功能可以允許使用通常是落後一個世代的設備,來製造當代的晶片。這樣來說,不僅有較低成本的優勢並且允許使用現有設備來加速進展。以45奈米邏輯製程的關鍵層來說,根據Borodovsky所言,使用193奈米乾式微影取代浸潤式微影將可省下百分之27的成本。让别人的SOI无法普及,浸潤式微影出货量减少,代价太大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7#
发表于 2010-9-21 21:22 | 只看该作者
quote]你自己再去读一遍。这句话有啥前提

顺便说一下,ibm的65 nm工艺用过1nm的Tox,就是说ibm在65nm技术 ...
PRAM 发表于 2010-9-21 20:58



  有啥汗颜的?同样技术条件下更薄栅氧层栅场更强,同样工作电压下I dsat/ I off更理想 。所以一般来说Tox更薄性能更好。可是有人就愿意牺牲I dsat和I off换更厚栅氧层有啥不可以?特别是此时I dsat也并不比对手差很多。

拿tsmc来是来现眼吗?更小的Tox却照样有更小的I dsat。 同样I dsat/I off下谁更有优势还用说?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
 楼主| 发表于 2010-9-21 21:2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PRAM 于 2010-9-21 21:29 编辑

对比一下INTEL 65 EOT 1.O   CGP220,某公司所谓SOI有优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9#
 楼主| 发表于 2010-9-21 21:28 | 只看该作者
有啥汗颜的?同样技术条件下更薄栅氧层栅场更强,同样工作电压下I dsat/ I off更理想 。所以一般来 ...
spinup 发表于 2010-9-21 21:22



    是啊,SUN,富士通真是BC,不用某公司的32NM SOI去用TSMC的28NM,某公司不是有所谓成本优势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0#
 楼主| 发表于 2010-9-21 21:2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1#
发表于 2010-9-21 21:31 | 只看该作者
这是我的BLOG
PRAM 发表于 2010-9-21 21:28



老大您要显示您的英明神武用不着拿我这样一个外行来垫背吧?下次您的帖子我不回还不行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2#
发表于 2010-9-21 21:52 | 只看该作者
这个太高深了 对一般人来说实在没有意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3#
 楼主| 发表于 2010-9-21 22:04 | 只看该作者
而IBM的power6使用了1.05nm的栅氧厚度,甚至比intel的都小。--------------INTEL 65是 EOT 1.O,某人无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4#
 楼主| 发表于 2010-9-21 22:07 | 只看该作者
有啥汗颜的?同样技术条件下更薄栅氧层栅场更强,同样工作电压下I dsat/ I off更理想 。所以一般来 以一般来说Tox更薄性能更好spinup 发表于 2010-9-21 21:22

32nm阶段:



IBM/AMD首次使用dual pattern的曝光模式和HKMG。这两者都是相当“昂贵”的,而且不可避免。
注意“浸入式曝光”和“双曝光模式”都是可以使193nm刻更细的线的技术,有趣的是IBM/AMD和intel使用的次序恰相反,只是32nm下将殊途同归。

IBM/AMD的I dsat参数仅略逊于intel(考虑到AC-DC折算),但是EOT却大了不少,所以就性能而言,IBM/AMD公布的数据将有明显优势。如果gate first确实能降低成本,则IBM/AMD可能还有一些成本优势。
--------------一个人说的话,意思完全相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5#
 楼主| 发表于 2010-9-21 22:0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PRAM 于 2010-9-21 22:11 编辑
有啥汗颜的?同样技术条件下更薄栅氧层栅场更强,同样工作电压下I dsat/ I off更理想 。所以一般来所以一般来说Tox更薄性能更好 ...
spinup 发表于 2010-9-21 21:22


130nm下intel的Idsat参数明显好一些(大约20%),但是Tox却小了近50%----也就是说同样栅面积电容要大50%,所以综合性能其实还是会略逊的。    ----阁下真是雄辩,前后意思完全相反,不知道还有逻辑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6#
 楼主| 发表于 2010-9-21 22:10 | 只看该作者
要注意IBM/AMD的一些关键参数如EOT都是相当保守的,实际上AMD是以保守工艺应对intel的同代工艺,而以改进后的工艺应对intel的下一代工艺,所以intel并不能明显地拉开差距。保守的工艺好处是代价小,这就是AMD一直能保持对intel性价比优势的根本原因。--------阁下难道不知道,工艺和DESIGN 是密不可分的,能轻易改变?何况AMD也不存在所谓性价比优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7#
 楼主| 发表于 2010-9-21 22:19 | 只看该作者
要注意IBM/AMD的一些关键参数如EOT都是相当保守的,实际上AMD是以保守工艺应对intel的同代工艺,而以改进后的工艺应对intel的下一代工艺,所以intel并不能明显地拉开差距。保守的工艺好处是代价小,这就是AMD一直能保持对intel性价比优势的根本原因=======阁下的说法和GF,TSMC,HYNIX所有的R&D人员都不同,真理果然掌握在阁下这样的少数人手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8#
发表于 2010-9-21 22:21 | 只看该作者
还好有懂的人,我差点让某人忽悠到“AMD的制程比Intel还先进”这个高级笑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9#
 楼主| 发表于 2010-9-21 22:23 | 只看该作者
INTEL的成本控制要遥遥领先于IBM,一方面,制程演进可以直接压缩DIE面积,另一方面,INTEL在技术实现上的务实态度也让它在单位晶圆成本表现上强于IB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0#
发表于 2010-9-21 22:30 | 只看该作者
130nm下intel的Idsat参数明显好一些(大约20%),但是Tox却小了近50%----也就是说同样栅面积电容要大50 ...
PRAM 发表于 2010-9-21 22:08


要是ibm用的技术和intel一模一样,仅仅是栅氧厚度增加50%会发生什么情况?
个人猜测要么I dsat小到可笑,要不I off大到可笑。问题是ibm就能做到用这么大的栅氧厚度但是I dsat和 I off都不算可笑。“As discussed in one of David Wang's first articles on IEDM, the Cgate * Vdd / Idsat metric is used as Pro-Acess neutral”    用这个衡量I小了一点,但是C小了很多。

似乎我的小学算术还没忘光,不小心算出一个ibm性能占优的结果了?.....可是数据都是techreport提供的啊。您老大能量大,叫他们改正错误,我这里马上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广告投放或合作|网站地图|处罚通告|

GMT+8, 2025-8-29 16:19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POPPUR.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