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帖由 mrk10 于 2006-9-10 09:17 发表9 [0 s, p) `9 l: n: f( S7 f7 b7 q
现在1~2K元级别的专业声卡的技术指标相对于10年前,甚至于5年前的产品简直是好太多了.. K, }7 W4 u7 A' K! j# M# n
而喇叭音盆的进步还是停滞不前.
& b7 L& u: F E& t相对整套系统而言,声卡的级别(前级)已经大大领先于音箱功放.- Q, @, U, C4 ?2 f6 |2 Q
到了这个水平再折腾声卡是本末 ... # E/ P1 h" b6 C! u/ F
:) 不用来录音是无法挖掘专业声卡的真正实力的。
* x7 r o1 v# |% A, G还有一点我始终不理解的是,为什么这么多人追求用专业声卡来听歌,而且那些价钱都是越来越牛B的。其实我们听歌最大的感官是在于音色,而那些专业声卡所致力提高的是什么信噪比、分离度、频宽频响、动态、解析力等这些人耳相对不敏感的指标上去(当然在这些指标都不太烂的前提下)。如果对专业声卡无止境的追求下去将会出现的一种现象是:本来已经是一杯白开水了,你还得折腾去品尝它有多透明、有多无味:sweatingbullets: 当然不同的专业声卡之间音色还是有一点区别的,但区别是不大的,但要花的价钱是巨大的!3 d3 j7 U' n: v9 H8 Q1 i ~
很多半个世纪以前的黑胶唱机、胆机他们的信噪比、分离度、频宽频响、动态、解析力等这些指标相对于现在很多设备来说是很糟糕的,但现在还是有很多发烧友将它们奉为HIFI的佳品啊,原因就在于它们拥有讨人喜欢的声底(音色)。有玩过传统HIFI的朋友应该会发现,发烧友在大多数讨论器材的时候,讲的不是什么信噪比、分离度、频宽频响、动态、解析力等,而是在讨论它们的声底(什么英国声、美国声~~~~),都是主要围绕音色的。我想,如果有多几块像MX200那样的音色且能在主流系统上使用的民用声卡的出现,估计就没有那么多人去追求专业声卡了:p " I! i( A0 u% g; {; n% {
对于那么少人去追求音箱、功放,我对这个现象的理解是:由于音箱、功放这些东西太大、太笨重了,购买与倒卖都很不方便,于是大家的精力就转投到声卡上起了,导致如今坛里专业声卡满天飞。其实音箱、功放才是改善音色(听感)的关键,只是大家都怕麻烦!
1 N9 J N9 [* d0 E
5 ], ^' f3 ?, Q) ?* @* j4 p[ 本帖最后由 kingcole 于 2006-9-10 12:02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