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仔细看了一下,觉得治病救人和itany和seanyu的说法其实没有什么差别,只是可能大家对对方表述的理解有点偏差而造成的误会。
1.我印象里面导热能力是这样的:银>铜>铝,而热容(单位是J/(kg*℃)是铝>铜。又:铜的密度较铝高,所以对同体积的金属块来说,升高同样的温度铜可以吸收更多的热量。
2.一维稳态传热的公式是 热量=温差/热阻,而 热阻=传热距离/(导热系数*截面积).其中的导热系数对应的是1中提到的导热能力.于是,对于给定尺寸的金属块来说,导热量=温差*导热系数*截面积/传热距离.记为公式A.
3.cpu散热的过程如98楼itany所说,可以分为4个阶段.对于各位讨论的散热器来说,不考虑前两个,只考虑底座到散热鳍片和散热鳍片到空气两个阶段.
4.出于方便讨论,这里先讨论从散热片到空气阶段.这个阶段属于对流传热,公式同样是热量=温差/热阻
这个热阻是从空气界面到铝内表面的热阻(记为K),由3个方面组成,第一是空气侧的等效热阻kair,这个是空气流量越大热阻越低.第二是界面热阻,就是空气相到金属相间的热阻,记为ki,第三是金属内部的热阻,记为kal.由于相间热阻所考虑的是假定出来的薄层,所以不考虑厚度的影响.kair只与空气流速有关(不考虑空气压缩),ki和kal只与物性有关.相间总热阻
K∝A/(1/kair+1/kal+1/ki).
所以空气流速越快,总热阻越小,散热能力越好.鳍片表面积越大,散热能力也越好.
那散出来的热量哪里去了呢?用来加热空气了.空气得到的热量=导热量=cpu发热量.空气流速越快,相当于单位时间流过的空气越多,这个热量平摊到更多的空气中去了,吹出风的温度也越低.至于楼上有位提出的,散热器表面应该越热越好,咋看上去是提高了散热片到空气的温差,但是其实是错误的,下面再说.
顺便说一句,自然界确实没有纯铝,但是散热器并不是自然界的东西...而是人工加工出来的,所以它完全可以是纯铝的(或者说铝含量非常高).铝散热器用一段时间后表面会没有光泽,是因为铝形成了一层氧化物(铝很活泼,易氧化,所以自然界没有纯铝.因为它们被氧化了上亿年了...).而这一层氧化物的导热能力远低于铝,也就是说ki增加了.所以打磨散热底座也有降低热阻的作用.
5.现在讨论从散热器底座到散热片表面.这个就是纯粹的热传导了,公式就是上面的公式A.如果cpu发热是恒定的,那么经过一段时间后,热量传递会形成稳态的过程,也就是说cpu表面温度和散热片表面温度都是恒定的.我们当作一维稳态热传递过程讨论.
公式A:导热量=温差*导热系数*传热面积/传热距离
对于同一个散热器来说,尺寸和材料是一定的,所以导热系数,传热面积,传热距离都是恒定的.于是,导热量取决于cpu表面和散热片的温差.假设有个cpu发热60W,需要温差10度才能将热量散发出去(如果温差不到10度,那么散热能力达不到60W,比方说只有40W散出去了,那么剩下的20W就累积在cpu内部,用来加热,直到温差达到10度,或者说发热和散热达到平衡).那么散热器外面越热说明什么?说明cpu也会跟着热上去.再参考4的结论,可以知道,散热器片温度越高其实越不好.因为它散的只是cpu发出的热量,温差越大说明散同样的热量需要更多的推动力.它热的话cpu的温度也会水涨船高.
对于不同材质的散热器来说,为了方便讨论,假设形状相同,那么只受导热系数的影响.导热系数越高,则热阻越小,那么cpu到散热片之间的温差同样会越小.如果再配合外部空气流动,就可以将cpu温度控制在比较低的水平.
所以说一个好的散热器,从cpu到散热器的导热能力和散热器到空气的散热能力缺一不可.热管是强化导热能力,又大又密的鳍片是强化散热能力.水冷也是属于强化导热能力,把散热器内部的热量传递从热传导变成对流传热,最后同样通过大鳍片散到空气中.
6.关于铜和铝的热容问题,其实是这样的.换成铜之后,体积热容变大了(参看1),可以强化瞬间吸热能力,其实是属于从cpu到散热器那个层面的.因为cpu瞬间发出高热量,cpu内部温度会升高.热容大的物质吸收这个热量之后温度上升比较缓慢,也就是说增大了cpu和散热器底座间的温差,强化了传热能力.
不知道这样说清楚了没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