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PPUR爱换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为什么电脑音质永远比不上传统HIFI组合?讨论

[复制链接]
81#
发表于 2008-10-5 23:38 | 只看该作者
唯一区别就是音源么~只考虑音源上的差异就行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2#
发表于 2008-10-6 04:59 | 只看该作者
论文写完,哈哈,继续灌水:p5 m5 k2 @/ \, ^. d0 E; F, S' b
3 o+ ^5 F: ^: S( n% Z
之前犯了个原则性错误{sweat:]     Metaverse 说的对,光驱用数字播放方式的时候,数据是直接通过那根细细的线传到声卡上去的,没有再到主板上转悠。
7 x3 T! a; P0 S: a! ^: C0 K* T, x这里小声说一句,好像我没注意到光驱上有晶振来的,有吗?我没印象了。如果没有,那它的时钟信号应该来源于主板时钟了。4 t% j3 F2 F! y$ A! J1 }
不管有没有,现在电脑上用的时钟都不是什么高档货色,就连很贵的专业声卡用的时钟也不见得好的到哪儿去。我记得精确的时钟不止一个晶振那么简单,好像挺大的一个电路。
+ g' v4 i2 F/ B$ N9 M" O) Q: L
$ `! b+ T; K  k# P1 {9 q4 Z7 O+ c后面的想到再说。{happy:]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3#
发表于 2008-10-6 20:03 | 只看该作者
首先楼主的观点就是错误的,没什么讨论的余地。但是也并不奇怪,纵观各大论坛,认为电脑音质比不上传统HI-FI的,都是刚入门的菜鸟级人物,这是每个人都经历的阶段,没关系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4#
 楼主| 发表于 2008-10-6 21:0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情歌王子 于 2008-10-6 20:03 发表 - i) T7 Y; o1 T7 v% e
首先楼主的观点就是错误的,没什么讨论的余地。但是也并不奇怪,纵观各大论坛,认为电脑音质比不上传统HI-FI的,都是刚入门的菜鸟级人物,这是每个人都经历的阶段,没关系的。

4 N1 l- H$ G) r) q( T
4 a, D. F. U+ t8 j嗯..一个月前的我是这么认为的..
# `) m9 O* n2 C9 H  [. r并不是刚入门的菜鸟都这样认为, 而是为数不少的文章误人子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5#
发表于 2008-10-6 22:42 | 只看该作者
看得我都傻眼了……# A- c$ {7 v/ I+ j$ f$ {
拿张CD盘上PC来放?你还不如买台CD更省事" L1 q* r' A1 b9 Q; v& i2 t7 @8 |
PC上播放的应该是硬盘里的音频文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
发表于 2008-10-7 00:34 | 只看该作者

使用AC97规范声卡的电脑播放CD的音质当然永远都比不过CD机。

这根本就是两种不同的东西,不存在可比性,唯一共同点就是都能出声而已。硬要拉郎配,只能说是男人跟女人比谁的JJ长{lol:]
6 X( ~" J5 W, Y, I
2 b& M1 v7 q' Z0 Y1、CD是16bit, 44.1K取样。先不去讨论是否先天不足;PC音乐(AC97规范)是16bit 48K取样。除非找16bit 44.1K的声卡,或者通过同轴或者光纤直接输出到严格按照16bit 44.1k取样的解码器做解码输出,否则没有任何意义。
+ x- s0 m4 F* d5 F' R3 z
& k0 c# [8 S) b. h7 ^$ n) v) A6 r! w2、所有通过SSRC或者别的什么方法做44.1k~48K取样转换的都是失真。道理很简单,同等长度的节目源,bit率一样而取样频率不同,数据量的大小和播放的码率必定不一样。多出来的数据从哪里来?算法硬加上去的。多加的东西有用没有?天知道。(知道天价的转盘和解码器怎么来的了吧{lol:])
# N* W% d$ e2 M. K% F/ Y' l5 ^- {8 W$ D; D2 U3 I
3、大前提都不看的情况下去纠缠什么抖动,误码,只能不断的绕弯子,继续永远的绕,没有尽头。现在器件的发展,这两项指标再容易做不过。
2 ~, d$ O0 S7 H; E& M
, w: y' W! n8 {0 E那么PC永远都赶不上CD机么?大前提不解决的话,当然是不一样。(或许能通过算法加些味精,更好听也不一定)怨只怨制定声卡规范的那帮鸟人(他们是故意的)
# |* f' X) }, U0 Q1 E# ^3 _8 ?
3 v7 k' s+ z3 C* m# r/ v但是等到96K、192K取样的下一代,或者网络直接下载48K取样的母带,就是现任CD的死期,包括所有天价转盘。这些所谓HI-END小厂其实非常害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7#
发表于 2008-10-7 02:3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caojy 于 2008-10-5 03:42 发表
3 X: y+ R8 ~. d* m# b7 S; R- T- X* F7 S3 V" z  [: X# A2 C
那你这样试试:用原版和抓轨的在同一台电脑上听听,看有没有区别。前提是你的后端设备不要太节省。多媒体形式的玩意还是不用试了。
" K1 A- v' [# ^
* I' w* E' v/ Z5 V
这个问题问过一个玩音响的朋友,给我的说法是,有区别,对比过,所以他家里很多正版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8#
发表于 2008-10-7 02:47 | 只看该作者
貌似数码和数字是两个概念?如果是的话,电脑处理的是数字…………
) J8 T3 O% Q9 z- E
6 ~2 c  t  \" J: M) {, X: e说到Jitter……影响推论应该有的吧,在用的浦科特Premium ,为了改善Jitter问题工作做的不少哦,还有传统音响厂商为Jitter做出的技术貌似也有的,如果说回到电脑内部,硬盘读取,不是还有个寻道时间的参数么?' f( v  M: ^6 \7 H/ N
但是,有一点确实可以确定的就是最终声卡输出的品质,这个也是大家关心的事实重点…………
1 F' `2 q! e! ~5 Z2 c) p4 E! m2 `还有一个采样的问题,到底是否真正解决了…………采样的影响就比较明显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9#
发表于 2008-10-7 02:50 | 只看该作者
83,84明显无知啊,我到觉得你们像刚入门的菜鸟{titter:]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0#
 楼主| 发表于 2008-10-7 03:0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酷风 于 2008-10-6 22:42 发表 7 j. {% F) F9 {6 @; J* u
看得我都傻眼了……
" [9 }7 n7 i4 w8 @/ p# w拿张CD盘上PC来放?你还不如买台CD更省事. Y: `/ ^3 g3 H, C1 k& M9 W2 Y
PC上播放的应该是硬盘里的音频文件
0 X" u) V4 G8 c

+ l7 y" Z8 Q' |; P96khz及所有和高清扯上关系的CD都无能为力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1#
 楼主| 发表于 2008-10-7 03:0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冰鱼 于 2008-10-7 02:38 发表 ( g: R% P4 E$ U

7 j; [5 i/ p: j8 n0 J
# ?) u+ o* G; r8 Z这个问题问过一个玩音响的朋友,给我的说法是,有区别,对比过,所以他家里很多正版碟……
6 `  e  ?2 L) }/ t
; p  P5 M$ a0 F" x) i: @) K5 O
抓音轨必然会影响音质..' \) E; p1 M0 X$ o4 n- Z  S+ D( X
这就是CD防盗版技术在电脑面前最后的防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2#
 楼主| 发表于 2008-10-7 03:1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冰鱼 于 2008-10-7 02:47 发表
( H2 a! ~" ~- R% g$ i& z  g貌似数码和数字是两个概念?如果是的话,电脑处理的是数字…………+ k3 `4 {% L8 f2 r# ~2 V
5 W0 t3 f$ I4 j& H( `6 z
说到Jitter……影响推论应该有的吧,在用的浦科特Premium ,为了改善Jitter问题工作做的不少哦,还有传统音响厂商为Jitter做出的技术貌似也有的 ...
8 j4 v+ f/ ]+ |! L# _# O  _% n
7 Q2 J) y% A: ?$ A8 W
嗯, 硬盘寻道时间也是毫秒级的. 现在主流的硬盘通常都在6ms下
$ F- s6 B  q* b2 G  C解决这个问题相当简单, 碎片整理就OK了.
$ h& B5 m# Z1 ?; s4 p但硬盘就算存在8秒的延迟, 对最终结果是没有丝毫影响的.
4 t2 C" u3 N9 ^& Z  ~
- }; q- P& m4 i  `* A" Y1 Q这显然是jitter没错, 但这是不会对音质做成影响的jitter.
( X& v$ O8 f9 f& k/ u9 m4 t' A/ a
对音质造成影响的jitter只会在与 D/A 或 A/D 时产生的jitter才会对音质造成影响
( S/ x: k2 S2 }4 i. W3 g% z/ S但这种影响也是微小的, 对音质造成影响的jitter我想是 芯片处理速度 +  光电速传输速度 + 以纳秒为单位的缓存 = 影响音质的jitter时间.# k# H5 x3 ~6 Y- L: N
这种时间我想就算用顶级仪器也测不出来吧.+ l4 C" _& u/ `7 ^- G! b
0 i$ d1 M4 q3 w( z9 n9 e
但一切都是独立起来的 DAC - 功放 这种架构就必然会造成大jitter.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3#
 楼主| 发表于 2008-10-7 03:1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zyzs 于 2008-10-7 02:50 发表
8 h& O; s7 n2 J4 u$ e- I9 I8 ?83,84明显无知啊,我到觉得你们像刚入门的菜鸟{titter:]

  ?, g# A; ?0 p! W( H+ ^
5 ?" L2 A2 A; d其实我说了那么多, 只是不想大家还抱着过时的理论不放.
1 \, I: C$ y& [& ?' i" R& R
' K3 S9 ?- z# ~& X( i. t' \$ V4 K( yPC一向给人感觉音质差, 是因为前端及后端都是些请注意称呼用词。.
& l* W% n7 ?8 H4 W+ d但PC一但HIFI, 音质将全胜传统HIFI.) }- \' K; v" X0 l& l2 k6 C
首当其冲的是高度集成下能让所有HIFI发烧友梦寐以求的超低jitter.9 k5 o0 `# f3 @/ u
/ |7 S) r; ?& G7 Z9 ^% M% l  y6 `

' y) A4 H- J+ M; w8 }我想, 学习不是光看资料就是学习, 那只是读书.
; ]+ c( v0 G+ h学懂才是知识. 过时的理论,就让它埋在历史的舞台下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4#
发表于 2008-10-7 03:38 | 只看该作者
尽情yy,我不挡你们路{lol:] ) |7 Y5 S$ k: T
这种人见多了也就不奇怪了,以前我也一样,老拿pc去叫板cd,现在的我低调多了,沉默是最好的方法{lol:]
2 {. x* f) r# B7 d% a: Vpc cd各有优势,别拿自己的弱项去pk别人的强项,这是很没意思的{lol:]' H' ~, l- n5 ~% @! F& ~

6 M9 i: @+ w; n& f[ 本帖最后由 zyzs 于 2008-10-7 03:41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5#
发表于 2008-10-7 09:35 | 只看该作者
不参与讨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6#
发表于 2008-10-7 11:58 | 只看该作者
:shifty: :shifty: ) L9 q# Y  i3 g! ^/ j

, p- g' u9 A: g! j/ H/ f  ~纯属**贴....$ `" q2 E, X( v+ g  e7 ^
我告诉你很多CD发烧碟都是电脑做出来的, 明白不?- g- G" z( z9 Z+ t) i% V

+ z2 s  i5 C* y总是有人不承认技术的进步, 老是拿几十年前的东西来YY... 唉.B)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tenchi_cao 该用户已被删除
97#
发表于 2008-10-7 12:17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8#
发表于 2008-10-7 12:18 | 只看该作者
呵呵,完全没有意义的讨论啊。
9 H2 t2 u& q( T% T不是所有的pc都一样的,也不是所有的cd和功放都一样的,没有针对性不知道该讨论什么。拿我攒的兼容机和上百万的音频工作站比?自己都觉得是在往自己脸上贴金,虽然他们都叫做“电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9#
发表于 2008-10-7 12:26 | 只看该作者
袜子贴呀,。。。。。。。。。我是来打海天牌哪个什么 什么 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0#
发表于 2008-10-11 14:2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zajara 于 2008-10-1 18:55 发表
/ _3 c. T1 {2 V4 i1 h3 i1 B当年也有一批人觉得黑胶唱片要好过cd
- R! H; g7 r* `* \# F如果有一天电脑也成了智能家庭的中心,估计这个也不成问题了
9 n& V  d" J# f" J
当年到现在, 也是黑胶比CD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广告投放或合作|网站地图|处罚通告|

GMT+8, 2025-9-13 22:32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POPPUR.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