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PPUR爱换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楼主: 拖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喜欢讲人家玄学的,不外乎这几类 ~~

[复制链接]
41#
发表于 2010-8-26 21:29 | 只看该作者
那些个发烧级的光纤才叫莫名其妙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
发表于 2010-8-26 23:15 | 只看该作者
以前我们做数字信号传输,192kHz的速率,五公里误码率为零(每一单次的误码都会统计),导线也不过就是军标 ...
( ^4 Q9 d7 k2 j& KRanma 发表于 2010-8-26 14:12

4 C+ U) e2 D$ g; K6 }8 t' P' b你试过给你的设备换模拟信号线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
发表于 2010-8-26 23:37 | 只看该作者
人的听觉本来就不是那么可靠的东西,每个人的听力不同,能听到频率范围不同,耳朵等响度曲线不同,非要用耳朵收货(+心理感受)作为最终判别标准,不是不行(事实上这就是用好器材听音乐的最终目的),但把个人听到的想出的猜测的当成必然的普适结论,这就有问题了~~更何况,单靠人耳这种粗糙测试仪器的失真结果,就想去跟被实验反复证实的科学理论叫板,那只能说,不是玄学,就是民科。。。& g# R1 X$ T( O+ K

2 h9 {. ~1 S  i. k/ r6 Y$ {; k9 w! F  e来这里的,估计除了个别极端的TECH NERD之外,多数都是玩的心态~~有些东西太较真就不好玩了,只要别犯那些贻笑大方的常识错误就是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
发表于 2010-8-26 23:42 | 只看该作者
SPDIF传输的,JITTER的影响远大于可能出现的误码吧?
" T3 J5 a6 }& C2 G4 H& f+ v9 ]- z( S- y$ I
模拟信号线和喇叭线明显改变音色的,频响曲线和波形的变化可以测吧?还有THD和IMD之类的指标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5#
发表于 2010-8-26 23:54 | 只看该作者
SPDIF传输的,JITTER的影响远大于可能出现的误码吧?5 M# n1 h: w4 X+ A
& ?* M: U& ]8 V
模拟信号线和喇叭线明显改变音色的,频响曲线和波形 ...; l/ Y2 I5 C' v" L/ e, f! v
Metaverse 发表于 2010-8-26 23:42
8 p, V8 U- h4 u; u
! H' D' v" l9 A0 @# d0 o7 P0 G
所谓音色变化明显是故意衰减某些频段的信号造成的,只要是合格的线材,在这种频率这种距离下,衰减根本就可以忽略不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
发表于 2010-8-27 01:0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eading 于 2010-8-27 08:26 编辑 3 [" T, v) P+ f* }" o7 M# w
( N5 G' e0 G6 \4 D
回复 47# Ranma 6 u& \1 s6 T  Y/ z
; L2 v- B7 |( {7 Q* d) @
    几年前就批过,传送 http://www.crystalradio.cn/bbs/thread-23391-1-4.html$ s+ Z8 {2 q+ |* E6 k
    这种东西早说过N遍了,有的人爱信不信,跟他讲这么多干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
发表于 2010-8-27 01:2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47# Ranma
, V- \" x% x2 d) d4 M; n  p7 _, ^, d" ^以前不知道哪里看过一篇东西,说这种所谓导线对音色的影响是由变化电流的趋肤效应造成,电流的频率愈高,趋肤效应越明显,电流集中导线表层附近,相当于电阻增大,会造成高频衰减……
% n0 v- i$ [% s2 ^; {( X, s! \* u! J2 P! U; ?7 c  h
而银对高频信号的电阻比铜小,所以会造成银线出来的信号高频比较亮~~具体量化的影响,有没内行的专家能出来算一下,辨伪?
1 s4 t/ G6 e+ K( x
* O5 f( k. ^6 [4 P6 I, q" @) Y( y/ ^我其实认为用天价线调音没必要,远没有软EQ来的省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8#
发表于 2010-8-27 08:4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Ranma 7 h  R9 j6 Q# \  E- L1 X
以前不知道哪里看过一篇东西,说这种所谓导线对音色的影响是由变化电流的趋肤效应造成,电流 ...
9 D/ T! I. ]. N" r& @, A3 jMetaverse 发表于 2010-8-27 01:26

7 _: M6 r' c4 n/ R, W4 }3 S1 r% y) B4 m" G3 ]
趋肤效应对电流的影响确实存在,不过那是几百M,几G以上的信号频率才用考虑的事情。像音频信号这种信号,趋肤效应的影响完全可以无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xi066 该用户已被删除
49#
发表于 2010-8-27 10:58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
发表于 2010-8-27 12:13 | 只看该作者
补上第六种:看不到数据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
发表于 2010-8-27 13:54 | 只看该作者
偏执地相信音响玄学,我给造了两个名词:
6 {( D+ Q$ M; r. V* `; A4 _) n( g6 [英文 Hi-Fi 对应 Hi-Himself' a! F# k) C7 W
中文 高保真 对应 真高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2#
发表于 2010-8-27 15:06 | 只看该作者
你试过给你的设备换模拟信号线吗?
( C$ f' o* B5 B4 l酷风 发表于 2010-8-26 23:15
, k4 B( p8 b1 E4 B2 m' k: A" P
# q* z7 Y  r3 n9 U+ _, d
  {* X2 ]) H. j. Q5 H( U$ a
    大家都来围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
发表于 2010-8-27 18:5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46# Metaverse
; U. N0 f. V4 b$ a$ ?" b# t  ~$ t5 K4 y: I3 p: D
一根线咋连谐波失真都出来了呀....俺们靠multisim验证出来频响就是一条直线,但是的结果人家不信,因为人家信不过multisim和matlab.....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
发表于 2010-8-27 19:21 | 只看该作者
趋肤效应对电流的影响确实存在,不过那是几百M,几G以上的信号频率才用考虑的事情。像音频信号这种信号 ...
7 k# H& j# s, d9 qRanma 发表于 2010-8-27 08:45
( c( X* ~+ L7 L$ x8 H, C
# n- A& Z* _; U% H/ p
找到一篇东西~~http://bbs.dianyuan.com/bbs/u/20/1092339410.doc; K$ d1 ^! S- G

( [8 E% V& K( h* m+ B' q) [/ z5 C里面有几段关键的字:) o# {* U5 c$ N

# T9 W+ s" K$ T

圆型导体与趋肤效应和集束效应


4 p+ N, v& m+ U+ p3 I- m市面上可见的音响电缆中,大多使用圆型导体作为载流体。由于音响电缆工作在交变电磁场中,电流的趋肤效应会对由圆导体构成的电缆造成较大的影响,严重地降低电缆低均匀阻抗音频电磁传输的性能。

' `3 t7 B& @4 \  R. S/ z
一个常见的错误概念是认为电缆中的电力转输完全象直流电转输,甚至某些有经验的电气工程师也常常忽视交变电频率对电缆转输性能的影响。在直流电转输时,电流均匀地分布在整个导体截面上。单位长度电缆的电阻仅仅是导线截面积及构成导线的导电材料电导率的简单函数。在交流电转输时,情况变得复杂些。由于趋肤效应,在导体边界的电流密度会比在导体中心的电流密度高。随着交流电频率的增高,这种趋势越来越大。等效地来说,导体的有效截面积变得越来越小。换句话说,导线的电阻越来越大。

% i  `( i( v: _6 f" l
趋肤效应可用电磁波的穿透深度来做量性描述,对于以铜为材料的导体来说在各种频率下的穿透深度如下表所示:

  

频率 (Hz)

  
  

60

  
  

1k

  
  

10k

  
  

100k

  
  

穿透深度 (mm)

  
  

8.5

  
  

2.09

  
  

0.66

  
  

0.21

  

要得到一个量性概念,可以一根AWG-9圆导体在真空中传输交流电为例。AWG-9圆导体的半径是1.45mm(57mil)。在60Hz时电流还比较均匀地分布在整个截面上。但在10KHz时,电流基本上聚集于内半径为0.78mm,外半径为1.45mm的圆环中了。这个例子明显地说明了为什么双圆导体(包括多圆导体),大间距的音响电缆设计会失败的一个原因。随着频率的增高,导电材料的利用率越来越低,信号的传输效率越来越小,造成高频失真。

Figure 1a & 1b

% s& L5 U6 U# ?7 `+ X
集束效应(又称近体效应)是指相邻导体中异向交变电流倾向于在相近的边缘中流动的现象。下面插图中的计算机分析结果明显地显示了集束效应对圆导体,近间距的电缆设计中信号传输的影响。其最终结果同趋肤效应影响的结果一样。随着频率的增高,导电材料的利用率越来越低,信号的传输效率越来越小,造成频率失真。

Figure 2a & 2b


; z9 ~1 I+ a/ u0 p" x6 c/ \8 p3 R分割线----------------------------------------------+ M7 `& @/ @1 ?' f9 _+ K

7 t, X0 `# T, M- r7 G

特征阻抗的复杂性

4 U. ^& B3 q$ x8 G% N
电缆设计中的一个关键参数是特征阻抗。由于它的复杂性,这个重要因素常常被误解了。电缆的特征阻抗可表达为Z=[(R+jωL)/(G+jωC)]1/2。其中,R,L,G,C分别是电缆的每单位长度的串联电阻, 串联电感,并联电导,和并联电容;ω=2πf是交流电的角频率。很明显,电缆的特征阻抗是一个复数,它随频率变化而变化。不仅如此,R,L,G,C的值也会频率变化而变化。

/ V' [+ B% p$ |# H6 F5 x
在电视如此普及的社会中,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75Ω同轴电缆和300Ω扁平电缆。所谓的75Ω和300Ω即分别指的是同轴电缆和扁平电缆的特征阻抗值。但很少人知道这些值是简化值。简化只在高频,小频变化范围,和小信号时有效。这些值是假定电缆的R, G 在高频时可忽略不计;LC频率变化可忽略不计。

不幸的是,音响电缆工作在低频(20Hz20kHz, 电视88MHz125MHz),大频变化范围( (20k-20)/20=1000(125M-88M)/88M=0.5),和大信号工作条件下。声称一种音响电缆有恒定特征阻抗是纯粹谎言。

更不幸的是,扬声器的阻抗也不是常数,也是一个复数,也随频率变化而变化。下表中是实地测试的三种扬声器的阻抗,在五个频率点上的数据。

Table 3b


4 e' ~; w3 q5 V' F7 h. a; N  _0 h分割线----------------------------------------------$ _7 S$ e! D* L9 E, C: ^3 ~! @* d

% i; C- h- ]/ f8 w7 Q

最好的测试仪器 --- 你的耳朵


- [) A. W% I% p' U- l3 \最后,让我们回到人类的听觉。不管怎么说,在音响电缆上,API公司的宗旨是将美妙的声音带还给顾客。你的耳朵就是判决API的椭圆电缆是否成功的最高法官。

) C: k8 X, B7 a/ e% x
人耳能听见的最微弱的声音是10-12Wm-2。在另一极端,使耳朵感觉到疼痛的音强是1Wm-2。这是很惊人的听觉范围。人耳联同大脑处理声音信息的能力,既使是现世最快的、处理能力最强的计算机也望尘莫及。

; O# ]$ ~# |" B/ L% x9 Z
早在1935年,Wilska成功地测量了不同频率下在听力低限时的耳膜运动幅度[2]。在3000Hz,这个幅度最小,大约是10-9cm。这仅相当于氢原子直径的百分之一。这实在是一个惊人地小的数字!使人不免要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到底构成人类听力下限的因素是由于听觉的解剖学和生理学特性,还是由于传播媒介空气的物理特性?

2 {/ J4 F$ T, }1 m- }4 w* y9 Q
众所周知,空气中的分子在不断地进行无规律的热运动,布郎运动。并产生宽频带的热噪声。1933年,SivianWhite实验性地测量了从1kHz6kHz之间的热噪声的声压幅值[3]。他们观察到,在整个观察频段内,热噪声声强的均方根值大约是86db低于每平方厘米一达因。而一般人耳听力下限,在这个频段内,大约是76db低于每平方厘米一达因。在听力敏锐的人当中,这个听力下限变成85db低于每平方厘米一达因。

这些数据表明,在听力敏锐的人当中,听力下限已接近热噪声水平。对于听力极敏锐的人来说,确实有人达到热噪声水平。对其它动物来说,也不可能具有比人类更好的听觉系统,因为热噪声会构成它们的听力下限。

这些事实说明,人类的听觉系统极其灵敏。因此,既使象音响电缆这样微小的放音系统的环节,也会对人们的听觉享受带来影响。API公司的员工会尽力而为,将最好的质优价廉的音响电缆放到市场上让人们去选择。
: N* b' W0 P2 d: {+ _1 O- f& B

. }7 P( X# `7 J' t: W# K

完。趋肤效应对高频信号的影响并非到M和G那个级别?这篇东西似乎是广告,DOC里图和参考文献都看不到。在这里问下内行的技术流们,这篇东西有没有什么明显误导或者硬伤。。。以及问下感觉派们,以普通十几块一条1.5到2米的普通RCA信号线为基础,要换成多长多粗什么材质的线材会察觉到音色的明显变化(差不多有相卡豪华 VS DELTA66之间的音色差异……的几分之一那么明显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5#
发表于 2010-8-27 20:2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eading 于 2010-8-27 20:38 编辑 1 h1 T1 G/ r# r
5 ?& @- e" u; [" I
回复 54# danveryu
( r( b2 o3 K) w$ G. N" X% b" _8 F6 i" O3 ?& W& Q: c% }/ k

最好的测试仪器 --- 你的耳朵

( }; m* S+ J( s0 |
8 `6 n% T* j; X7 k2 T6 V! R# f5 p" C
Metaverse 发表于 2010-8-27 19:21
" A! l  l: U/ A0 {+ M7 _3 P

; I/ \6 f0 W! E+ d) {6 S1 @2 G权威文章,截图留念; v& W: U+ }5 ~* ~/ A& z2 F$ b

+ ?( e5 A( E' |7 K. f# l( t    8 Y, a; [8 r7 K3 x0 \: G/ }+ ~6 L; j
    同围观,对这种18.5Khz和18.501Khz声音的差别用耳朵就能听出来的人咱只能瞻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6#
发表于 2010-8-27 20:3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Metaverse 于 2010-8-27 20:42 编辑 " w* r6 z+ H1 v; ?+ R6 g) d

! `# E: v% K+ B6 b" e8 _7 r, p3 U) q回复 57# Leading / F# V$ c; _, \' a3 r8 _' J! Y( h
我什么时候牛到1hz差别都能听出来了?不过是转篇东西给你们技术流的拍下砖而已更何况,文中哪里说1HZ的差别能听出来?那些都是换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7#
发表于 2010-8-27 20:45 | 只看该作者
找到一篇东西~~
2 S1 _+ `. D- P9 |% U$ @, i7 V$ X: p  ]/ z) r
里面有几段关键的字:  D9 c4 S' h* G5 [: _' x1 l
# L+ \$ s4 \) H" K' a4 u
圆型导体与趋肤效应和集束效应 / T& y+ e; a" z) r+ L8 R
市面上可见的音响电缆中, ..." N& ?; y) R7 U1 u. M2 f; Y: s
Metaverse 发表于 2010-8-27 19:21

: I; s% [" l. |+ C" t( q0 B音频线里面的铜丝哪里会有1.45mm那么粗??
. q1 H7 j0 a6 T; O* V9 a你把正确的直径和频率套到趋肤效应的公式里面去算就知道了,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8#
发表于 2010-8-27 21:02 | 只看该作者
1800M的DCS用的1/2馈线还是实心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9#
发表于 2010-8-27 22:26 | 只看该作者
硬伤嘛、误导嘛,那啥API公司的广告文里一大堆。9 S7 P8 L) x" e. }( M
要计算的懒得说了,说几个简单明了的:- n1 \( Z4 a  }$ a+ S- g
1、把趋附效应里针对的电阻,与同轴或扁平电缆参数所说的阻抗混为一谈;
+ ^" j" S) @; ?. r% @5 |- J2、讨论频率变化范围用除法而不是用减法,看不懂;
* [* F2 K/ ]3 Z# @# _! }2 Z3、试图以扬声器这样一个幅频变化很大的组合电路来诱导大家误以为信号线也是同类器件,当然了,你本来就打算买根线型EQ器的请无视;
5 c* ^$ q4 R* {& l" ^9 }; T- l4、能听到热噪声。。。OMG,请查阅热噪声的定义,又一个偷换概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0#
发表于 2010-8-27 22:39 | 只看该作者
至于那个什么特征阻抗的复杂性,典型的误导嘛,给出了公式,不给出自己想要证明的结论的关键参数的计算方法与数量级,而试图用高频信号用的电缆的指标来诱导观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广告投放或合作|网站地图|处罚通告|

GMT+8, 2025-4-3 08:4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POPPUR.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