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13827246500 发表于 2011-12-1 09:53 ) m. i+ v. W k; B# S6 } v: K* j
大眼兄,麻烦帮我看下问题,楼上[lol> / _, _9 }" Y2 K8 O3 v5 h* `
照搬的。我自己用声卡几张,都没有对这个齿音有什么感觉。或者你听听普通mp3有没有齿音,如果普通mp3没有,可能是你的高清mv原因。* K( W( s7 m7 x$ a( M' W
2 C- j$ t4 D# n- G$ s5 i! N
5 h. T$ A3 R! ]! c! V- q8 u3 G( a# y0 S+ J" ]7 z
中频) d- ~ |8 \( s+ P1 b
5 x \! l2 i, O! i& j
从160Hz-1280Hz横跨三个八度(320Hz、640Hz、1280Hz)之间的频率我称为中频。这个频段几乎把所有乐器、人声都包含进去了,所以是最重要的频段。读者们对乐器音域的最大误解也发生在此处。例如小提琴的大半音域都在这个频段,但一般人却误以为它很高;不要以为女高音音域很高,一般而言,她的最高音域也才在中频的上限而已。从上面的描述中,您一定也了解这段中频在音响上是多么重要了。只要这段频率凹陷,声音的表现马上变瘦了。有时,这种瘦很容易被解释为「假的凝聚」。我相信有非常多的音响迷都处于中频凹陷的情况而不自知。这个频段的重要性同时也可以从二音路喇叭的分频点来分析。一般二音路喇叭的分频点大多在2500Hz或3000Hz左右,也就是说,2500Hz以上由高音单体负责,2500Hz以下由中低音单体负责。这2500Hz约莫是1280Hz的二倍,也就是说,为了怕中低音单体在中频极限处生太大的分频点失真,设计师们统统把分频点提高到中频上限的二倍处,如此一来,最完美的中频就可以由中低音单体发出。如果这种说法无误,高音单体做什么用呢?如果您曾经将耳朵贴近高音单体,您就听到一片「嘶嘶」的声,那就是大部份泛音所在。如果没有高音单体发出嘶嘶的音,单用一个中低音单体来唱音乐,那必然是晦暗不堪的。当然,如果是三音路设计的喇叭,这段中频绝大部份会被包含在中音单体中。
/ a/ C- o$ U$ H# w% N
, F* E( ]% x D& |, l( K只要这段频率凹陷,声音的表现马上变瘦了。
$ \- q1 y8 b- p7 f* y8 V0 B个人认为,象拜亚这样声音过于sharp的耳机会多产生齿音过重的情况,过犹不及;当然ath那样的丧失细节的做法也是不对的,扶矫过正……适度的齿音是合适的
. E1 N! F7 P }4 ?; c8 }
( I: k6 p; w* |, h" x3 Z
4 U$ Y3 }/ \# }9 U ?% i8 B8 B! s另一种解释:
. o }& K. d: [; S$ w7 P/ q) P是由于发声体有严重的削波失真,本应向上延伸的高频细节,由于震么物理特性不能正常还原,这一部份由电转磁,再由磁转为动能的能量还是会推动振么发出声音,这种声音就是削波失真,表现在人声方面就是齿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