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PPUR爱换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楼主: 大死人花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既然都是US,那R600也一定有类似G80-Gigathread的功能吧

 关闭 [复制链接]
来不及思考 该用户已被删除
101#
发表于 2006-11-19 14:40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2#
发表于 2006-11-19 14:4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来不及思考 于 2006-11-19 14:38 发表


POWER7都是同样的小白
有一些疯狂的东西,你是应该是知道的,比如银互连...
据说,G80上的NVIO,就已经加了一些有趣的东西进去,具体情况我还搞不清...


这样说来还真是关系密切

原本以为有了NEC之后IBM会稍微冷落NV一些,看来这是我一厢情愿了

不过其实也正常,NEC在工艺与制程上的地位远远不是NV能比的,自然不会过分被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3#
发表于 2006-11-19 14:4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ghrs2010 于 2006-11-19 14:38 发表


很不凑巧,R600最引以为傲恰恰是AA

因为512bit?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4#
发表于 2006-11-19 14:4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来不及思考 于 2006-11-19 14:40 发表


纯AA已经没什么意思了,真的,大家都拼带宽
你也看到,带宽一样的8800GTS如果比纯MSAA,跟X1950XTX互有胜负

以后比的是,FPAA,Alpha AA,SS with AA
这些东西,对GPU更多的部件提出了要求,而不只是带宽
可以 ...


莫非你以为R600的硬件AA加速只是纯MSAA那么简单:lo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5#
发表于 2006-11-19 14:4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linwu1 于 2006-11-19 14:40 发表

因为512bit?


不仅仅如此,256bit也有相当实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不及思考 该用户已被删除
106#
发表于 2006-11-19 14:46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7#
发表于 2006-11-19 14:4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ghrs2010 于 2006-11-19 14:41 发表


莫非你以为R600的硬件AA加速只是纯MSAA那么简单:lol:

硬件AA加速?什么意思?难道以前都是软加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不及思考 该用户已被删除
108#
发表于 2006-11-19 14:49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9#
发表于 2006-11-19 15:1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ghrs2010 于 2006-11-19 14:07 发表

根本不可想象么?不要忘了R600的晶体管数量少于G80

我承认双方的布局实力落差巨大,这个实在没办法,反正原因何在参与讨论的各位也是心知肚明

至于说80nm下频率翻倍,我只能说言之尚早,何况即便是现在的R600,工艺也是高度不成熟的

反过来说,少量基础资源居然占用了相比大量复杂资源还要多一些的晶体管,这真的是完美的解决方案吗?


當然是個不錯的方案,因為NVIDIA雖然沒考慮過,但是G8x同樣可以透過疊加的方式和R5x0/R6x0一樣延伸ALU數量。
1D的疊加成本會比4D還低一些,但是以我所知G8x完全沒有這種打算。(自毀優勢之故)

此外,關於Shader Pool可達時脈的部份,我只能說其實設計就在那邊。
G8x和Power4一樣在ALU部份留有非常大的optimize空間,驗證所需的時間也特別長。
(因為CUDA/公開ISA代表不可以任意改變,所以要驗證更久)

G80的80nm目的是為了縮減成本到準經濟規模(350/400mm^2),
甚至不惜作額外的刪減(可以用小幅提昇時脈彌補,類似G70/G71)。
但是上面已經講了,這個結構本身就是可以到那個clock,所以如果"不惜代價"(某人的口頭禪XD),
我們還是可以在現在的(90nm)晶片上,用非正規循環冷卻來達到很驚人的時脈。
那些外星材料都是迳咸砘ǘ?眩?荒軒椭??幔珹LU沒那個設計終究上不了那個時脈。
說起來當時的測試方式,根本是線上有什麼晶片就上什麼,並不是為了打造超高性能的G80而做的。
也就是說,沾光而已。

其實說起來AMD和ATI合併前就已經有製程優勢了,合併後應該優勢更大;
但是不知怎的表現一直很不理想,我覺得或許並不在技術本身,而在人的手腕上關係更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0#
发表于 2006-11-19 15:1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Eji 于 2006-11-19 15:13 发表


當然是個不錯的方案,因為NVIDIA雖然沒考慮過,但是G8x同樣可以透過疊加的方式和R5x0/R6x0一樣延伸ALU數量。
1D的疊加成本會比4D還低一些,但是以我所知G8x完全沒有這種打算。(自毀優勢之故)

此外,關於 ...


我一直认为G80很不错,您也知道我对他的评价始终是正面的

我也知道G80的架构确实可以做到很高的频率,只不过不惜代价这种事情并非正常的商业行为

话说...G8X如果是80nm的话,应该是Q1'07吧?

[ 本帖最后由 ghrs2010 于 2006-11-19 15:18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发表于 2006-11-19 17:2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ghrs2010 于 2006-11-19 14:34 发表


POWER6+的合作者还是NV?如果是这样的话,当我没说

不过这一次NV不是唯一合作者,因为还有NEC,后者可不仅仅是小白鼠


well,我前面已經說過了。
會有特殊材料版G80,只是因為G80剛好在場而已.... 而在場的原因是因為結構特性。
所以G80本身的結構設計和layout特性才是重點,
NVIDIA一開始就鎖定目標在用低成本製程做出有經濟價值的產品,才會需要精妙的layout能力。

G8x和R6x0都存在線性擴展ALU的能力,但是R6x0計畫作、G8x不計劃,
原因是因為雙方的思想問題,NVIDIA希望維持Hardwired加速,保留ALU資源;
R6x0則希望透過擴增的ALU資源達到更好的分配,雙方的思想是有落差的。

如果要FP filtering的能力,R6x0也大可做到64TMU、或者設法學G8x做出倍速filter都可以,
但是他們決定用增加ALU來做....這是他們的選擇,就和NVIDIA不做Hi-Z而只做Occlusion-quering一樣。

R6x0和G8x相比唯一的問題就是輸在沒有倍速shader、或者說多重fequency-domain這個結構,
使得產品設計與分配上少了一個選項,以及暴露出技術上的難點,Hardwired很可能會發出不必要的熱量,
所以TMU部分不能任意擴充,而是用ALU來做。這些東西都是牽一髮動全身的,
如果要做更靈活的省電功能,這個部份未來會很有幫助,所以先做的確是可以增加實力。

[ 本帖最后由 Eji 于 2006-11-19 17:27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2#
发表于 2006-11-19 18:3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ghrs2010 于 2006-11-19 15:17 发表
我一直认为G80很不错,您也知道我对他的评价始终是正面的
我也知道G80的架构确实可以做到很高的频率,只不过不惜代价这种事情并非正常的商业行为


其實我覺得大家是在鬧你。:p

因為"不惜代價"之類的話,先前你實在太常講了。
所以,不知不覺間總是會顯露出自己的立場,反過來說就是fan風。:lol:
我從旁邊看,看起來就像是你在對半年前R5x0推出的時候你自己的觀點提出反論。

上頭我覺得講的已經夠多了,剩下的就等著時間考驗一切。

[ 本帖最后由 Eji 于 2006-11-19 18:35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3#
发表于 2006-11-19 18:37 | 只看该作者
65nm的G80是SHADER频率翻倍好呢?还是增加 stream out单元好呢?

[ 本帖最后由 SM5 于 2006-11-19 19:03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不及思考 该用户已被删除
114#
发表于 2006-11-19 19:22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5#
发表于 2006-11-19 19:46 | 只看该作者
eji的意思是只要G80能解决散热问题,频率可以到很高?   而ATI不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不及思考 该用户已被删除
116#
发表于 2006-11-19 19:50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7#
发表于 2006-11-19 20:3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linwu1 于 2006-11-19 19:46 发表
eji的意思是只要G80能解决散热问题,频率可以到很高?   而ATI不行?


R600的架构比较传统,因此频率潜力自然不及G80

不过这不等于R600的频率表现不行,至少目前没有这个迹象

G80的优势更多的是潜在的,能够得到多大程度的发挥尚不可知(笔记这不完全取决于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不及思考 该用户已被删除
118#
发表于 2006-11-19 20:44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9#
发表于 2006-11-19 20:5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来不及思考 于 2006-11-19 20:44 发表
R600已经用上了65NM工艺,但成本方面真的会有优势吗?
这还得打一个问号


512bit肯定没有

256bit的话...考虑到DIE size与良品率,至少在GPU这一块我是看不出来有什么理由处于劣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0#
发表于 2006-11-19 20:5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ClearTextXTX 于 2006-11-19 20:50 发表
你没有造谣吧?:lol:



R600本来就是65nm的阿:wacko: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广告投放或合作|网站地图|处罚通告|

GMT+8, 2025-4-10 02:42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POPPUR.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