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ghrs2010 于 2006-11-19 20:39 发表
R600的架构比较传统,因此频率潜力自然不及G80
不过这不等于R600的频率表现不行,至少目前没有这个迹象
G80的优势更多的是潜在的,能够得到多大程度的发挥尚不可知(笔记这不完全取决于它)
應該這樣說....
G80的shader performance除了擴增ALU數量、提升整體時脈之外,多了一個選項是只提昇ALU部分的時脈。
和把包含hardwired等比較難提升時脈的部份一起拉上去相比,只提昇ALU的難度自然是比較低;
但是高頻還是會帶來相映的麻煩,如區域發熱量集中等等,所以會需要更多設計上的巧思來做輔助。
以目前來說,這個結構的幫助除了性能之外,其實當下更多的部份是在有效的電力控制管理,以及成本的控制上,
最後,這個結構還有更多未來潛力的可能性。
R600的結構則比較沒有存在這樣的考量,仍然是整體單一時脈的關係,要衝上更高的頻率困難度比較高,
不過仍然存在thread可以支撐的前提下,線性擴展ALU總數的方式,所以基本上這個結構並不代表性能會有弱勢,
就和當初R520在thread上有優勢,分支延遲隱蔽性能極佳;但是還是要靠後續延展的R580才能取得優勢一樣,
不見得設計上的優勢一定會帶來性能優勢,因為與實際應用有關;更別提實際應用效果與市場銷售也不是絕對的等號。
只是這仍然是未來的趨勢,所以可以想見ATI仍然會在未來引入這個設計。
最後,對當下產品的勝負部份,請各位耐心看下去。
目前G80的結構還有很多未解之處,未考量到的弱點也應該是存在的。
----
ghrs2010兄,你也不必急著把業界的陰终撃贸鰜硐胍?f服人家嘛。:loveliness:
[ 本帖最后由 Eji 于 2006-11-20 15:45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