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PPUR爱换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楼主: wenxin9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线材的骗局

[复制链接]
321#
发表于 2009-12-8 20:29 | 只看该作者
只是没有那么荒唐的事,如果真的是线材忽悠,世界上那么多人听了都不说,非要等些不玩hifi的人来说,不大可 ...
0 u* a  v- a! C+ g% u大眼仔 发表于 2009-11-20 16:42

- M0 f; c1 I* u  C$ @$ c
" S& k; ~  U: Z$ h) T; |: x心里暗示的作用很大,那些【请注意文明用词】的玩器材的总是暗示自己换根好线能带来更好的音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2#
发表于 2009-12-8 20:33 | 只看该作者
本身就是这样,高端的线材面向的HI-END市场,为了1%的提升可以不计成本的市场。那些线材本身就不是为了哪怕 ...
) ]  Z  }6 T8 t7 X0 U: G1 q6 S5 \wuhao911 发表于 2009-11-23 00:15

2 r$ \! B! z! j有1%就好了,大都是没有提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3#
发表于 2009-12-8 20:56 | 只看该作者
HIFI1 @3 [: e, ?) D& h6 {
3 O4 v6 @% J# T" I* l$ s0 \+ {* B
和茶叶,,,酒,,,汽车,,,; Z: b* M- y% M% f
有很多共同的地方,,,
) w& h8 Z- ~+ c3 e$ n  w( a7 V* b+ q* D# u+ H" i8 G; V8 R( k. @
看不到,,理解不到个中道理 .... g3 A, ?$ h5 z- ~! l- c
sd-iori 发表于 2009-11-27 13:34

1 f' F/ D" a$ j" Y**道理,好比我跟你说) ?% O' {+ m+ z% h1 J8 F! z5 p
同样的西湖龙井,2点钟泡出来的就要比1:59的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4#
发表于 2009-12-8 21:0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320# williambill " h- u+ v( V: J3 ^1 D
+ E  W3 G  G. L! C5 k# G% H. r

1 a9 ^0 o: V. x0 W    博士大人:" C& A, m7 `/ `" K
  您好,首先请接收哥们对你的仰慕。滔滔江水,瓦萨~
6 i: D! r- s2 I   其次,您真的时学理工的么?你导师给你课题时你不用MATLAB,不用计算,不用试验,你用人脑仿真下告诉你的导师,我们做学问不可太死板,你不觉的我们的课题好不可思议么?我们还是拜一下春哥吧。
7 i# K; Q0 }+ e% M$ ?+ N  我相信,你的导师就算不当场给你一个**子,也不会让你去参加论文答辩的。5 j2 N' v+ V: P4 T7 `+ Y7 W: O
  然后,我不知道你的化工是做什么研究的,不知道你们的课题是不是真的用脑子想当然就想出来的,我们的课题,没有一个离得开MATLAB,离得开仪器。
. e( E9 t* J- y( @+ x! H! }) i  言语有冒犯之处,请多多忍耐。4 F+ x! y+ o/ b
                         此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5#
发表于 2009-12-8 21:16 | 只看该作者
我还没那么**, C4 Q9 o) b" z6 U
对我那几句话的简单解释就是:根据牛顿三大定律,物体相撞存在动量守恒和动能守恒,所以 ..." z& p- z7 H4 Y$ E
酷风 发表于 2009-11-29 23:55
/ K) t# `/ x9 M& P( H/ }/ q8 _
再计算人体器官能承受的最大冲力就职判定死活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6#
发表于 2009-12-8 21:25 | 只看该作者
在hifi音响圈子里,对线材的作用的认识已经比较统一了。我知道由于器材档次的不同,听音经验不同上的区别, ...7 c0 _4 m$ K- W3 T
ericzhu88 发表于 2009-12-2 10:33

' Q& S; N, J  L& u; @5 G0 a
3 K; X, n: I0 v& p
0 p9 R$ ~+ \' f( {& u    就能一剪刀下去剪下一尺或者两尺的布。
1 w/ \! r1 X5 O8 ]8 [你让他剪10次,看看剪下来步是不是都是一样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7#
发表于 2009-12-8 21:46 | 只看该作者
嘛,我也来说几句吧。本人理工出生,现在某校攻读化学相关博士学位,从头到尾看完帖子后发现,这帖子争论的 ..." o) ^+ r- F! G, g* E4 r. ?3 Z  N3 f
williambill 发表于 2009-12-7 05:55
! b6 X5 i1 p/ U& I8 ^/ U/ ?
玻璃杯内盛有4℃冷水结冰时,因为水和玻璃都是热的不良导体,液体内部的热量很难靠传导传递到表面,杯中水由于温度下降,体积膨胀,密度变小而集结在表面,所以在水表面处最先结冰,其次是底部和四周,从而形成一个密闭的“冰壳”。这时内层的水便与空气隔绝,只能靠传导和辐射来散热,冷却得很慢,另外,这个“冰壳”对水结冰时体积膨胀起了“抑制”作用,这也延缓了内部结冰的速率。而盛有100℃热水那一杯冷冻的时间相对来说要少得多,看到的现象是表面的冰层总不能连成冰盖,看不到“冰壳”,看到的却是沿冰水界面向液体内生长出针状冰晶(在初温低于 12℃时看不到此现象),且逐渐变粗,这是因为初温度的热水,上层水冷却密度变大向下流动,形成液体内部对流,使水分子围绕各自的结晶中心结成冰,初温越高,这种对流越激烈,能量损耗也越大,冷却的速率也越快,尽管最后“冰盖”还是形成了,冷却速率变小,但由于水内冰晶已经生长且粗大,具有较大的表面能,所以冰晶生长的速率仍然比初温低的水快得多。0 A! X  L9 ~6 i
从生物作用方面看,水中的微生物往往是水得以结冰的“结晶中心”。而某些微生物在热水(100℃以下)中繁殖比冷水中快,这一来,热水中的“结晶中心”比冷水中多得多,从而加速了热水结冰的协同作用。
) T1 ^; K9 D4 n0 c姆潘巴发现并提出的这个问题,至今仍停留在对现象观察的定性分析上,真正解开“姆潘巴问题”之谜,对其做出全面的定量的理论解释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 \6 X; z7 s' [" c, {; @! G
6 z: e( D1 l3 k: k* D  N悲哀,教育真是悲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8#
发表于 2009-12-8 22:25 | 只看该作者
继续坚定不移地支持楼主并且顶帖,继续坚定不移地把神像从神座上拖下来,并且为被神话迷惑的兄弟们悲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9#
发表于 2009-12-9 00:14 | 只看该作者
抱歉, 您的话题总是那么"飘忽",做顾而言他, 我确实抓不住您的"重点".
. I! r$ k( S  S! }wlx101 发表于 2009-12-8 18:54

" R) |9 T) M( o% u这里不是斗嘴的地方,上次我为此警告过一位网友
  [- i( o& A8 p+ f违反者直接封ID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0#
发表于 2009-12-9 00:15 | 只看该作者
再计算人体器官能承受的最大冲力就职判定死活了. U. Z7 e% I( |
smartdog 发表于 2009-12-8 21:16

2 ~/ k  t5 q# h" F总算有人把话说到点子上了- s; v( w! q& K" s+ M! J5 Z
+ D1 D. B6 z1 e  ]
一套建立在以往测试所得到的数据基础之上的仿真软件,是否就已经能够完全仿真出所有的现实情况来呢?0 r3 \5 V$ Z# k# o5 g( {
6 k; i+ o9 [! N" ]) U# q
这里有实听验证派,有理论推断派,就是没有数据测定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1#
发表于 2009-12-9 02:3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335# 酷风 + l% g! l4 @: }1 p
" I5 n& \; w& d
6 A1 {2 c# |5 L2 J' D/ d
    您没发现那几位兄弟都不吭气了。。。我们认输了行吧。。。
4 ~) W$ r. x3 {5 t/ N8 R
) p0 R0 i6 r9 u   真搞笑
4 ]! C; {. u) C  q1 r  
' b% @- x) L: J) d   要数据 国外有的是人已经测定了的 问题是 找到测定数据 波形 你就肯投降?1 m! I4 D  e1 S7 U
% i) v  U. F: \6 r' a
   结合前十几页的帖子 我觉得没这个可能
7 J% J  V4 x9 K$ T
3 y& M0 Y4 S% u. r. r0 q   也许真理真的掌握在您的手中吧" Y2 `+ I; v1 `7 S7 T1 b3 ^% r# }
! ]' q" v: S6 Z) U& v# y; o) \
   怎么说 都是对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2#
发表于 2009-12-9 06:2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336# 猫扎特 $ u5 m3 |% Y1 V: s5 n
" A: M/ g5 {" ^: G, }, m( c* g1 Q
# F6 `3 c3 B0 |8 U7 l4 S" J
    他就是无视“频谱仪”这几个字谁又能拿他怎样呢?这不立马摆了个架子…………我潜了,你也趁早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3#
发表于 2009-12-9 09:3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酷风
4 `* m  D4 H5 i1 w  N* V    您没发现那几位兄弟都不吭气了。。。我们认输了行吧。。。; A% d  S; C" D$ ^
! z9 M! W  q8 C0 P$ E+ I
   真搞笑, I( D" |* E; ]9 W& G9 Y- q: l2 _
  
9 E: e" ^2 l. i0 W$ G$ y   要数据 国外有的是人已经测定了的 问题是 找到测定数据 波形 你就肯投降?
! ]9 n: S6 f8 ?( a    结合前十几页的帖子 我觉得没这个可能. 8 z* o# h9 n2 i0 [, Y
    也许真理真的掌握在您的手中吧
9 S; y2 H  J/ x- ?   怎么说 都是对的猫扎特 发表于 2009-12-9 02:32

( }, _, ]3 ?6 O; I想逃避了吗?  G' T/ v+ z9 w/ e
我不关心输赢,论坛上赢了又如何?输了又如何?没有一分钱的盈亏$ q1 C  ]2 K( ?& |: x3 s
我关心的是能不能学到东西
: G$ [. B; d# H1 }/ `9 D; T( }既然你说有数据,那么请贴出来测试方法、测试仪器和测得的数据,让大家一起研究学习好了& p! i+ ?& K: [( S( _7 q

% X/ L- q/ N3 ~9 B; A
回复  猫扎特
* N" r: i3 ^- }( m: u    他就是无视“频谱仪”这几个字谁又能拿他怎样呢?这不立马摆了个架子…………我潜了 ...
; J8 J) s5 L7 k: a( N$ QLeading 发表于 2009-12-9 06:20

, ^8 F/ e* R5 o仪器就等于数据?以你的语言能力和辩论才能我不相信这是理解不当造成的8 A" @# o: T4 _+ i' p) e9 @
上次已经警告过你了,这里不是斗嘴的地方1 B% V7 X" D3 X) j+ D5 s
有数据,只管贴出来,合不合适不是我说了算,是大家说了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4#
发表于 2009-12-9 11:03 | 只看该作者
总算有人把话说到点子上了) Y: n5 W! \; l4 d* D& w
9 I: B: D- j) d
一套建立在以往测试所得到的数据基础之上的仿真软件,是否就已经能够完全仿 ...! G1 H/ R; k+ y/ A/ `1 Y
酷风 发表于 2009-12-9 00:15
* W/ c! n. T2 Y5 ]0 W8 X7 l
一套建立在以往测试所得到的数据基础之上的仿真软件,是否就已经能够完全仿真出所有的现实情况来呢?/ M. J* P- S$ ?; O/ C
这都做不到的,ISO都是在扯淡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5#
发表于 2009-12-9 11:2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eading 于 2009-12-9 11:26 编辑 $ o1 b8 o: I1 Q9 ^& @- I$ C- F
2 p* U  v/ T7 ]3 Y6 V$ Q3 ]: d
回复 338# 酷风
8 A8 n. Y; h+ s6 X( P* {0 f" y6 t; T' i7 j
, I  z6 G+ ?0 b/ c/ x+ X
    哦,原来我被警告啦,我好怕怕,こわいですよ~
" N7 r, t" w6 m7 a% g  V7 L' ?' t. J* `' ?, m) z# ]4 }' o
不过劝您还是先把前几页仔细看过再来警告我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6#
发表于 2009-12-9 11:4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大眼仔 于 2009-12-9 11:48 编辑   N) D" z$ ]* }: k/ a2 g8 R" |

8 F8 }) U, \' t/ M! T+ T% K+ o! C* z宣扬心理作用的人很多,这些人不用买好的东西了,吃饭买便宜的米就行,液晶最普通的就行,音箱也是,反正心理作用一下就够了。
1 e2 v* q, A9 h* x4 b) a2 c5 {' u3 r3 S- o1 t
某些人偶然有心理作用正常,但是天天都在心理作用,一堆玩音乐的人一起搞心理作用派对,是不是天马腾空了点,更何况很多线材都是价格差不多的,玩家对比的只是不同线材有什么风格差别,有些音色偏暖,有些冷,并没有贵价线材的什么暗示,既然线材影响音色,自然说明线材有差别的了。/ G+ A4 f! X! W5 ~8 z
; V$ ]/ I2 x5 z4 G: s
这种东西其实还是不要在这种地方讨论了,人多口杂,搞得象吵架一样。建议去hifi论坛讨论更实际,哪里人高手多点,说得也明白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7#
发表于 2009-12-9 13:49 | 只看该作者
这里不是斗嘴的地方,上次我为此警告过一位网友
9 w7 `% y3 E0 L违反者直接封ID/ @+ L3 h5 x* j
酷风 发表于 2009-12-9 00:14

" p  a2 f# r: o8 E, m
0 @( A1 {: P) b- j8 h7 n% U这不是你臆断的“斗嘴”,这是严肃的“辩论”。
+ @+ [, V8 z1 h
. f! B0 L( h  W# X! w1 C" v你的言论,我的言论,大家的言论都白纸黑字的在这个帖子里摆着,无需你的恐吓威胁。, Y9 A4 U% n, N8 s

% Z) t! L# M; n7 V7 n* u既然你个大版主都大**威了,我劝批判线材神话的同志门,该匿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8#
发表于 2009-12-9 14:51 | 只看该作者
线材也是一种消费,看匹配,看需求,看心理~~~~~~看你的思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9#
发表于 2009-12-9 17:13 | 只看该作者
客观有客观的做法,是上精密仪器还是用仿真模型,至少有个数据出来;感觉有感觉的玩法,但是只要别拿主观感受说事,实在是太主观了,没有可比性。至少可以按照标准的实验流程,做个ABX双盲测试嘛。不是有人现在还在悬赏能听出昂贵线材区别的金耳朵吗?大部分人的听觉敏感度是在正态分布的那80%里的,搞太贵的线确实没有什么意义。打个比方,听得出鸡线跟普通金银线区别的人应该是大部分,再往上听几千块一根和几百块一根的还能听出差别的就是少数了。少数的幸运的天赋异禀的兄弟们去追求那常人无法企及的金字塔尖当然是应该应分的,但是别因为这个就忽悠大部分没那么敏感的兄弟们跟着消费,有那个钱的话有更有性价比的方法去升级系统,如果你的最短的短板就是线材了,那您只能烧这个了。音响这个东西太执着了就容易犯晕,人耳这个东西你再花多少钱去伺候,随年龄的增长敏感度还是不可避免的降低,何必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0#
发表于 2009-12-9 19:37 | 只看该作者
一套建立在以往测试所得到的数据基础之上的仿真软件,是否就已经能够完全仿真出所有的现实情况来呢?  X; u) w9 [1 r: S+ ~% d
这 ...
. V7 p8 L8 H0 |9 tsmartdog 发表于 2009-12-9 11:03

+ l; P2 i  F. h# fISO和仿真软件是一回事?你好像很喜欢走极端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广告投放或合作|网站地图|处罚通告|

GMT+8, 2025-7-31 00:2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POPPUR.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