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使用道具 举报
原帖由 来不及思考 于 2007-1-5 04:18 发表 回头来看,也并不奇怪,NV一直都是这么激进的 第一块DX7 GPU,支持硬件T&L,解放CPU 第一块DX8 GPU,支持shader,解放程序员 第一块DX9 SM3 GPU,超标量执行单元,非线性shader(当然DX9被R300占了先机) ...
原帖由 来不及思考 于 2007-1-5 04:10 发表 现在G80,面临的几乎跟当年R520一样的情况,看看NV40的超标量流水线,NV47在这基础上再次增强ALU,几乎是最SIMD的SIMD架构,那个时候NV极其强调并行能力,也给了各大开发商更多的资源支持来发挥NV40/47的流 ...
原帖由 itany 于 2007-1-5 01:56 发表 ATI和NV背后都有I社助阵的~ 虽然不是一个I社罢了~ 没有I的帮助,R580能跑到现在的频率?
原帖由 来不及思考 于 2007-1-5 00:02 发表 我偷了B3D一张大图,不带Logo就是好 w00t)
原帖由 ayanamei 于 2007-1-5 04:21 发表 恩 确实是这样的 两者态度分割完全不同 ATi如果没有把握让这个特性能成为可用的东西 基本上就会直接pass掉 比如r4xx没有上SM3.0 R5XX没有VTF 而NV则是在任何时候都相当激进的
原帖由 NONO 于 2007-1-5 10:16 发表 還是覺得ATI的想法比較好,提供一個自己都能保證的性能給開發者或消費者這才是重点 只是NV的產品除了NV3X那時候之外,其它都比ATI早先上市因此搶得了先机,結果NV現在還是 走一樣的步調。 只能說ATI ...
原帖由 leo8008 于 2007-1-5 11:43 发表 :unsure: 又是混战……在广州筋疲力尽回来的man飘过……
原帖由 ayanamei 于 2007-1-5 12:51 发表 但是这样的做法不容易推动应用的进步 虽然很不成熟 但是支持 就可以给deverloper熟悉环境的条件 可以说很多时候 NV GPU的很多新特性其实是给deverloper热身的
原帖由 ghrs2010 于 2007-1-2 04:06 PM 发表 另外,您正好说反了:一般来说,用得到双精度浮点的只有科学计算 晶体管效率的高低很好比较,跑跑光线追踪就知道了
原帖由 NONO 于 2007-1-5 15:12 发表 那是因為NV的架構先發表,誏deverloper可以先熟悉环境,俺想表達的是 如果ATI和NV对架構上的思維不變的話,而ATI早NV一步將樣品交給deverloper 那這樣deverloper還會选擇NV嗎??? NV和ATI到目前為止的情 ...
原帖由 来不及思考 于 2007-1-8 19:57 发表 又浮上来了... 好吧,说下我总体的看法,R600 VS G80就是高频R420 VS NV40 :lol:
原帖由 linwu1 于 2007-1-8 20:39 发表 如果ATI能早于nv发表的话,那激进的就不是nv了。就比如r520这个sm3.0直接替代r420出场对抗nv40,deverloper当然选择ati,问题是ati的技术没那么牛b,只能选择保守,不是ati不想激进,而是有无能力的问题。
原帖由 狂风战士 于 2007-1-8 21:04 发表 其实你又何必多此一“句”? “7800GTX=9700PRO、7900GTX=9800PRO;X1800XT=5800U、X1900XTX=5900U……”诸如此类的结论你认为有意义? G7×就是G7×;R5×就是R5×;G80就是G80,同样R600也就只是 ...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广告投放或合作|网站地图|处罚通告|
GMT+8, 2025-7-29 17:43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POPP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