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PPUR爱换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楼主: robot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PC-HIFI的一些话题. 可能一些人听了会不开心.

[复制链接]
181#
发表于 2006-11-27 22:40 | 只看该作者
还是相信那句话---靠耳朵收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2#
发表于 2006-11-27 22:4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请使用文明用语-m_-请使用文明用语-m 于 2006-11-27 17:16 发表% L) Z$ N. P- E; Y' P$ j

+ }7 Z6 U5 `) o# ]4 f) N% t& ?  T, l! d7 j0 j
5 w6 R: i9 K/ z3 }; ]/ L
老大忘记了是数字信号了。波形是方波。:wub:

  m. Z* C# L- t2 f+ m1 `记得去年耳机大家谈有个北京的带1212m去了叶老家里对比CD,当时用示波器看过数字输出的波形,明显不是方波,而是有所变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3#
发表于 2006-11-27 22:4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sp0108 于 2006-11-27 22:40 发表
& ^0 E. [4 ~* d; h还是相信那句话---靠耳朵收货。
5 R! d* R) ~6 w: g
:thumbsup: + T3 t7 O& |# D. o
问题是有些人觉得自己的脑袋很好用,不需要实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4#
发表于 2006-11-28 01:3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请使用文明用语-m_-请使用文明用语-m 于 2006-11-27 17:16 发表) I2 v  z" R& a( r
7 M. S8 }" `+ A. Q7 S
" E, |" N& ?* z0 w: P# v  k4 L+ x
  m8 q. ~6 }# o0 v; e, F
老大忘记了是数字信号了。波形是方波。:wub:

/ S( p3 B+ Q% e# g- V表叫偶老大……小弟23不到,,,大佬能否简单解释下JITTER对SPDIF信号的影响?:lo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5#
发表于 2006-11-28 02:01 | 只看该作者
还陆续有人进来张口就吹水啊:lol:  0 s6 C& F4 h" m3 I
- r/ K8 a0 ^0 V" F
那就再上一张某些人吹水的spdif波形图吧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6#
发表于 2006-11-28 02:34 | 只看该作者
进来学习一下。烧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7#
 楼主| 发表于 2006-11-28 10:2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gzXW 于 2006-11-28 02:01 发表
8 ]5 _+ T% r( g2 }还陆续有人进来张口就吹水啊:lol:  8 S7 E" n6 v+ ?9 `7 w  V% H& g+ `
! c# Z2 y; Q, Y9 V7 K
那就再上一张某些人吹水的spdif波形图吧

, W8 X# g$ R& ]3 X0 g, n) Q0 H+ A1 D( z$ t, _1 R
这两张图没什么可比性, 一张是1.8MHZ, 一张是700KHZ,  差太远了...
- W9 k! c. k0 K7 R. z3 U7 `
8 G( r4 j) p% g) J  g其实还是一句话, 数字信息和模拟量是不同的... 比如说第一张图, 虽然有的波不是很好看, 但是只要是没有超出电路识别范围, 其实就是完整的信号. 比如说数据电路中将高电压表示为1, 低电压表示为0,  如果+1V是1的话, +1.1V, +0.9V也就是1了, 在误差范围之内,其实并没有差别...' s5 J! J7 P& h+ P# ~/ {1 f
1 x: ?" {7 }+ t! ?8 |7 j5 }
再给一个例子, 比如说健盘, 你用精密仪器测试, 保证各个不同的健盘输出的电压波形都不完全一样, 但是电脑都会正常识别成正确的字符. 坏键盘除外. 没听说谁的键盘会不准. 按A会成B的, 差别大的是键盘的手感, 这个是机械做工的问题, 和电路无关.
$ B" Q6 _- Q, o0 P% \/ R: p: g" S5 y: h! F6 e
CD-ROM也是一样, 对于一张好盘(原版新盘).  如果你的CD-ROM读不出来, 你可以去退货的... CD-ROM的差别在于兼容性, 好的CD-ROM可以识别的误差范围比较大, 拿我们平常的话来说就是"读烂片的能力比较强".  如果你的原版CD, 让我来用小刀划几道. 也就成的烂盘, 可以肯定他的音质会比较差...注意这并不是说他就是盗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8#
发表于 2006-11-28 10:57 | 只看该作者
初生牛犊不怕虎!这种勇气值得赞赏,不过多吸收别人的意见自己提高会更快一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9#
 楼主| 发表于 2006-11-28 11:21 | 只看该作者
老外一个电源线测试的贴子, 拉出来大家看看...' s$ I. B0 Z& B9 C$ v
; H6 J  W! z" N9 C  ~4 N
http://hometheaterhifi.com/volume_11_4/feature-article-blind-test-power-cords-12-2004.html
2 L4 m. a% |. C9 g. z, v6 g+ l
' K7 x; J- L. N' t0 q3 G* [4 {/ k测试组的电源线为音乐丝带Valhalla顶级电源线,对比组线材为器材随机附带的电源线。6 f9 ?6 x) v# `9 r8 ^- F
测试方法为ABX测试,即先用A组电源线试听60秒,并告诉听者采用的是A组线;再用B组电源线试听同样音乐60秒,并告诉听着采用的是B组线;最后随机采用A组线或者B组线试听同样音乐60秒,但不告诉听者使用的线材,请听者判断采用的是A组线还是B组线。" |  g4 l! p9 w; N9 L, |7 K3 a* G/ J
测试组织者为有丰富听音经验的资深发烧友。在测试之前3个星期,组织者为了提高测试成功率,特地为部分参与测试者进行了听音培训。同时在测试当天,正式测试之前,组织者还为参与测试者分别采用A、B两组电源线播放了两首音乐,并讲述采用不同电源线时音质的变化。0 F7 x1 w# l; I9 k* h
测试结果为:总共149次测试结果,73次正确。准确率为49%。这个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0#
发表于 2006-11-28 11:3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robot 于 2006-11-28 10:25 发表6 j7 w8 B5 K7 K# }

  ~0 U' F* a2 O; U3 _
( Z+ F/ B" b$ i' f这两张图没什么可比性, 一张是1.8MHZ, 一张是700KHZ,  差太远了...
( Y; m# \: y  w4 u/ D) h2 o: ?7 y8 j& `; m3 s, w0 r
其实还是一句话, 数字信息和模拟量是不同的... 比如说第一张图, 虽然有的波不是很好看, 但是只要是没有超出电路识别范围, 其实就是完整 ...

% q( I4 L! s: F5 ?( e
/ f) u& w$ `! x) l% d! _1 S
3 r$ G. W9 Q; |* Z/ k0 M, W4 I很佩服你安逸的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K1 {2 E( v9 j1 _$ V: D) z

1 P% Z% J, V* N  _) X9 M对数字信号来说,第一张图能检测的正确数据如10是没错,但别忘记了10之间变化的延时已经变了,这才是关键。这最终影响到D/A转换的生成的模拟信号波形。3 C3 N- D& P! N8 l: z5 v- y& I
1 \  n. I/ \. ]% \8 h$ Z4 A# q2 P

7 h: u1 C9 w4 o5 [5 s最后一次跟这贴,浪费精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1#
 楼主| 发表于 2006-11-28 12:1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gzXW 于 2006-11-28 11:32 发表2 P  e+ M* Z- p  n. \1 T. i% o
+ R3 I0 {, y) a4 m$ A; [9 D
, C- h/ j# X  K2 M

+ C! u0 R; f8 T" V7 `4 a很佩服你安逸的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8 ^" b* V2 d" L7 Y/ j: }! I
1 ^* c* J9 P8 r) W, Y5 J3 x对数字信号来说,第一张图能检测的正确数据如10是没错,但别忘记了10之间变化的延时已经变了,这才是关键。这最终影响到D/A转换的生成的模拟信号波形。$ `% O) Y- P/ e5 u$ u

+ D2 B% c9 \0 e. O: Z+ K# x8 M7 N: x
8 g' T2 s5 Y" m最后一 ...
6 f* Q: |3 d# u) Q# g
1 b2 ~; _8 L* r; g9 b6 d+ N
6 n5 A: r! T& i. Z: P, j* H
声卡上的晶振是以KHZ为单位, 比如44K或48K,  每个振动就是约4万分之一秒... 这个振动就算前后移动几个单位, 你能感觉到嘛??? 谈什么器材, 都离不开人的感觉器官所能接受的上限. 4 k5 c! K/ u$ {

0 @$ h1 S6 u# b1 i5 u延时确实存在, 但绝对不影响到听感...比如说, 我把你和显示器之间的空气抽光, 你能不能看的更清楚?? 你自己是觉察不到的, 如果有仪器测试, 可以证明通光量多少会上升一点...- Y% [7 e" L% r7 a
$ x% h/ Q, p  [& i" Q* m7 o0 S
客观上物质已经变化, 主观上是没有什么改变的. 这个道理很简单...
$ D3 b% [/ n! i
+ D, T& U) O$ H, `4 W0 p& M我不赞成烧线材也是这个道理, 前面的盲听测试49%已经非常能说明这个道理. 吹咸菜的朋友, 能不能拿点测试证据来说话? 大家实在有米的话, 也可以拆开自己的HI-END器材, 看看里面的箱内线, 机内线是什么样的.  如果线材真的这么灵, 厂家不会舍不得点多放点铜, 让自己的输出音质提高几个档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2#
发表于 2006-11-28 12:3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robot 于 2006-11-28 12:12 发表# o6 F3 u& T5 R) ?7 O

, n( P9 }+ q2 _+ K; Y! t8 k9 a. q( ]3 F" |: m' x( U; v

$ n# S( x9 e) ?0 d" V8 C声卡上的晶振是以KHZ为单位, 比如44K或48K,  每个振动就是约4万分之一秒... 这个振动就算前后移动几个单位, 你能感觉到嘛??? 谈什么器材, 都离不开人的感觉器官所能接受的上限.
/ j( G  x  Y0 k& K3 k* y  T# O0 @* n2 o  b+ Y% A
延时确实存在, 但绝对 ...

: o: f& d4 }5 M- ^5 m别小看那么一点铜,纯度提高10的负X次方带来的技术难度,分分钟能令价格跳上几个几何级数:shifty:双盲测试中你听不出这点差别,不等于所有人都听不出来……还有,关于JITTER的问题,你认为经过运放和前后级别放大模拟信号的失真也不会累加放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3#
 楼主| 发表于 2006-11-28 12:40 | 只看该作者
我并不是说线材完全无用, 我的意思是"线材不成为瓶颈"就可以了...
( j' i& C# \2 x
# g& v& n1 x- b( G如果说电流是水, 电路是管子... 水的大小是取决于管子最细的地方. 所以你可以看一下功放材上面的电路, 不过是很细很小的电路, 功放的输出引脚, 功放板到接线柱的线材. 原则上说, 只要比这些粗一些就可以了... 当然小地滩上的假货是不行的. 以前有一次在门口小店里买的音箱线, 剥皮都很容易把线剥断, 接上接线柱, 来回抽几下就断了...最后还是跑到大超市, 买了50元10米的线, 感觉还可以了...2 f1 W' o/ Z/ R" d2 N

+ S) T; H" ?2 M. }5 \7 J我的意思是线材要合格, 但是没有必要发烧... 烧线的钱不如放在音箱上面.... V* n' D% T& x: H& d

6 k/ v; y0 Y) Y音箱上W的主, 可以适当上些几百元的线材.  个人以为W元以下音箱烧线都是浪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4#
发表于 2006-11-28 12:4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robot 于 2006-11-28 12:12 发表6 F. k  J/ q$ z" H. y1 `

& y* F2 \. T5 ~1 s( C5 g3 ~1 t4 _( T& G
% l; b# H( N) G+ S: G) t/ J/ u
; D0 D2 \0 i9 s7 z/ ~4 n声卡上的晶振是以KHZ为单位, 比如44K或48K,  每个振动就是约4万分之一秒... 这个振动就算前后移动几个单位, 你能感觉到嘛??? 谈什么器材, 都离不开人的感觉器官所能接受的上限.
( A& {- \/ q. |6 R; T0 K& t" Q1 }! C4 m2 l- Z8 t8 r# F. O0 H- g
延时确实存在, 但绝对 ...
3 W/ E8 w- b$ [  a5 v0 f
) }. K# X8 S9 F# P! P5 ]9 O2 W
//抬杠好玩:lol: " s% [6 j! O" x0 U* G$ l
; M# [& @# ?0 Q! Z, f
是啊,20kHz的声音不过延时1个单位,就变成10kHz的声音了,很难感觉到啊。; F+ l+ d7 F) d0 h, f: M

- H# t" J& U" D4 T! N4 ?: x/ }. H$ z雾天,空气中的水含量也不会超过过千分之一,人眼是看不到的。   泥沙公路边,粉尘占空气体积过千分之一,人眼也是看不见的。0 }: v! f9 T4 y$ K# x  ]; Z1 e
* e) X6 F" F, s* o' ]
//抬杠结束9 |. |& a/ L: p
& E! I% y9 \2 z+ A: p

' e: |4 r# U' tIf we had enough music selections, there would likely be one where all participants scored perfectly.
8 g" t- }% P, z1 b  P# g; J2 S6 H/ x2 x/ z% _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5#
发表于 2006-11-28 12:5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robot 于 2006-11-28 12:40 发表' q' s# s7 }6 S& `* _9 P& ?3 u- z
我并不是说线材完全无用, 我的意思是"线材不成为瓶颈"就可以了...0 O& h( K4 T  N  ^
" m/ P. [# T; w) i# j& h, X+ q
如果说电流是水, 电路是管子... 水的大小是取决于管子最细的地方. 所以你可以看一下功放材上面的电路, 不过是很细很小的电路, 功 ...
9 Z9 z9 x" a* V, m
怎么知道功-请使用文明用语-CB板上的总长度不过十几厘米电路带来的失真和受到的干扰不比两3米长的信号线和音箱线小?(_(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6#
 楼主| 发表于 2006-11-28 13:5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Metaverse 于 2006-11-28 12:55 发表# T5 M7 x2 F$ H  w  i
& }( m& Z$ B) l- n
怎么知道功-请使用文明用语-CB板上的总长度不过十几厘米电路带来的失真和受到的干扰不比两3米长的信号线和音箱线小?(_(

  e' q( Q0 n0 s( _# I! ?7 `% w- e3 d" ]' H7 V9 D3 L8 h( Q$ Y
楼上不妨找几个烧友, 做一下盲听AB对比. 用实践来证明自己的理论...
8 d5 n5 K8 M- r+ x2 v4 s: U电源线的测试, JD上还有, 有空可以去看看. 大家不用相信我说的, 或是楼上说的, 用自己的脑子想想看吧..., r" Y5 ~7 A  i5 _* I7 ^
# U: S5 U* |) |5 s& L5 e, |" K* e
反正我要是JS的话, 也来生产电源线算了, 用不了几斤铜... 就买个上千上万的...听感嘛, 自然是高频通透, 中音圆润, 低频震憾...KAO, 我的漫步者感觉已经和CM1差不多了, 一个字"值".:lol: :lol: :lo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197#
发表于 2006-11-28 14:53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8#
发表于 2006-11-28 19:5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robot 于 2006-11-28 12:40 发表
( J' R- c  o& Q9 O" P* C我的意思是线材要合格, 但是没有必要发烧... 烧线的钱不如放在音箱上面...0 s: m$ o+ B) X* Z  c  ~' s
! l8 p- y4 C- Q0 |  \' ~
音箱上W的主, 可以适当上些几百元的线材.  个人以为W元以下音箱烧线都是浪费.

1 p. }! s2 o" b: W2 m) [这个道理绝大多数人都同意的9 i$ j! B; x: x  h' d: x- G1 k; O
关键就是:, k" O$ q, n6 {' n( e1 h5 N
怎么样的线材才算合格?花多少钱才算烧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9#
发表于 2006-11-28 20:0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酷风 于 2006-11-24 15:16 发表' ]# G& t' ?7 n. ^

; `2 ^8 Z" q" I. G! D不影响播放过程,但影响播放出来的音质
) f7 V0 |* X* H' I( L9 a- F. f你不在乎不等于就不存在,就像真实乐器能够产生20k以上的声音,你也许会觉得没有意义,但不等于就不存在。

% Y+ {& A  O$ n/ o2 T1 x" n  N1 s, E  K
感觉不到的部分,你知道这叫啥嘛?这就叫丫丫。是你们在丫丫,不是楼主。8 r! ^1 X: d1 Y* n
  M% u; e" D+ {$ Z
楼主的一番话引来了一群专业卡人士,哈哈。支持楼主。w00t)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0#
发表于 2006-11-28 20:3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gzXW 于 2006-11-24 22:58 发表
7 y& `3 }4 |8 I  b; U0 Z1 P3 \8 }4 o9 F% }' C- Q
. ^, f1 I0 R, [7 y# f6 Q; N6 p- K& S
+ y" E9 W/ Z: V5 H. `  ^9 d) H& }
用 “难以听出差别” 去否定 “事实存在的差别”, 这才是LZ引起争议的根本所在。

" n) V. Y0 y- S9 F+ G& k* [3 u1 `; G) Y& x/ t
多数人都听不出来的差别,花个3、4千块买来,还极力倡导,这不是丫丫、不是误导那是什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广告投放或合作|网站地图|处罚通告|

GMT+8, 2025-7-27 16:33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POPPUR.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