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PPUR爱换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楼主: robot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PC-HIFI的一些话题. 可能一些人听了会不开心.

[复制链接]
41#
 楼主| 发表于 2006-11-24 17:0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神的马甲 于 2006-11-24 16:47 发表) G. n1 b! X) C2 d: J
6 B' P; z. G5 O4 y2 P' Y
正确,数据纪录位不一样,读取出来# T) F7 z& s( ~
的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

# n; b( \. ?( E! s7 x7 i' l, H& ]* l5 }; c' j
俺们眼晴没问题, 用不了这么大的字吧...6 L7 A; F( C+ O( h

& @, `! V3 p  [3 x% V) P读出来的就是数据, "01010000111000111"类似的,, 什么叫效果完全不一样? 是不是指原版的读出来的"数字"好看一点点...4 W: f% j6 Q  R( ^& V
( z4 F$ e0 @% G2 v) o4 i# T5 k2 Y
:p :p :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terryddb 该用户已被删除
42#
发表于 2006-11-24 17:08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
发表于 2006-11-24 17:13 | 只看该作者
别拿音频的误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B 该用户已被删除
44#
发表于 2006-11-24 17:18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5#
发表于 2006-11-24 17:27 | 只看该作者
:loveliness:   1 _! F% c' r) Q8 l9 z
楼主的一些思路 我理了理
6 b( P* T3 s8 l2 ~& M% }% C4 g  Y+ N+ Z9 g
1. 关于 D版CD和 正版CD的差距
7 ^0 K9 ^6 r; ?! w3 x; } & ]7 ?! H% P) c; ?% d+ f0 w
     我个人的观点,如果原盘刻录或者高质量压盘,可以达到D版=正版的情况& l% t* v8 V8 j8 |0 u
这是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的固有区别!也是咱们这么多人能用D版XP上GZ YY的6 `! Z  M' J: f8 k  ]
真谛!:)% X5 Z% G8 t0 c5 {
9 I9 b: [) g! l  T- I
    不过楼主忽略了几个因素,1.D版母盘不可控,我见过用MP3做的CD,我听了  b/ k4 K/ g3 G4 H% D2 d$ @* f
想疯。 2。即使用了母盘,压盘的质量不可控  3。播放设备还原不可控,我们都$ o0 g0 O5 ~( i# a" T! V; i* B1 t
有经验,cd的虚拟是有很多讲究的,这也是逐级纠错的问题,我们用光驱从光盘- O' N5 R0 b. r# D3 F, m7 W
上拷贝一个文件,和播放一首乐曲,这里面的纠错是不一样的,这也最终导致了
2 [  ^, G! e6 p0 w盘重要,还原设备也重要,即使大家都是数字的!!0 ]! f+ Y+ _  M3 ^2 l. f5 e* K# U4 k

8 C, h7 ?$ C; W8 @% b7 v4 J
) ?6 P+ q( ~* \4 a* x, m      以上也是烧线材,尤其数字线材存在的唯一价值,他们鼓吹好的数字线能达到
* S3 Z# g/ C9 x! T3 P- k! o$ w登峰造极的水平,我个人认为只要降低误码率,或者杜绝误码,或者通过技术) X4 n, H' M0 e3 T, w/ m. A
手段校验,烧数字线材可以杜绝。
; t$ c3 [) i; \# H8 Z8 W( C; M- W& Y
  模拟线材我保留意见,因为电器水平确实跟线材有一定关系,至于值不值得用& l+ e, u0 M, f* m. I9 k2 [  _
好几万换那百分之1-2的水平提升,我保留意见。
4 C( p) v- m# R+ Z9 P% N
* m3 W# C, m$ |, i5 s, E$ {# i
. i* m/ C2 p$ X2。至于声卡 $ g9 t% S. ^  a7 c! r

, e- }; k( ^* |# B; e: O+ ]  确实差距貌似只体现在波形上,体现在RAMM上,确实几进几出根本对底层1 \& |+ k3 X5 ~
用户无意义,但是......
% I0 t1 U$ s9 g) S6 v/ d- z; |
' w# _9 i! a. a; }  高端声卡强在' E, t" Z7 X# C1 A5 |: y/ Y1 r

4 Z. n4 Y- Y& C, d* c7 |! F1.合理的PCB布线,设计) o2 A  j3 P& i6 @$ p5 O6 X8 J# X
2.影响电气水平的物料档次,电容,接口等等
. E8 t6 [! S0 K5 \3.其他ADC DAC 以及APU的实力 等等! m' h3 G1 i3 [' f, l! B  r
* ^2 C, U- B+ F" z) _: \% `  D

- h, m( e, X) x% m/ k其实我明白楼主的用意,专业卡值得大家买的地方并不多,但其实大家花更多的钱买
; C8 F5 ]7 r$ \' B1 u' x, G其实也是为了我上面说的三点,而不是几进几出的问题4 n9 q% a1 j7 u9 H4 ^
' ?# ]0 z. J$ O# ~+ P9 r' z0 l

- k! A$ d: A( K& t' F2 U如果厂商能控制利润 在200-300元做到 跟专业卡一样的电路设计
  A* ?! N4 I$ A/ W和近似的DAC和ADC 那么就不会有很多人买高价专业卡了
2 P  q, t7 t$ c/ ]1 m; ?; i' ^  ], W1 x- Y& \# x0 L
问题是:厂商绝对不这么做,发烧友只是一少部分  他们赚取专业用户的大利润4 @& n8 ]( m0 B1 I0 d8 n
! ~6 O& w* i8 e" s$ N
谢谢!!:a)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
发表于 2006-11-24 17:4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robot 于 2006-11-24 17:04 发表
8 l" t% P8 T# D2 U  G7 K! w0 R: N# `+ u2 u  F& m" h7 u

1 R& I( P6 }6 l俺们眼晴没问题, 用不了这么大的字吧...
. V2 ]5 H4 D( O
  V. @# r- F0 K读出来的就是数据, "01010000111000111"类似的,, 什么叫效果完全不一样? 是不是指原版的读出来的"数字"好看一点点...4 U# F0 D1 U" m7 [' ?2 b6 M
0 [% w# i. h6 x$ M- f  m
:p :p :p
2 g3 C6 n) S! W3 g& r

/ J/ p! s5 a/ H" x! ^9 s" R, D& j1 g$ K4 c. Y, [
请LZ自己亲手把一个WAV文件刻成cd audio碟,再用软件抓到硬盘上。% f$ Y- w! @( l6 g% X+ l$ k& T
最后用uedit等16进制编辑器对比前后两个文件。
! y8 L( E& _% K/ P4 l: s# H3 U6 B: g5 ]5 q( D5 ]( n
0 J; j7 I0 ]& z
注意不要用那种多次读取轨道的软件
  e, n+ C* f% Z; ]) n! W
, P' E4 `+ B% j. r& |; o+ i[ 本帖最后由 gzXW 于 2006-11-24 17:53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
发表于 2006-11-24 17:4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robot 于 2006-11-24 15:47 发表
; U4 A0 [* p+ |9 F5 f7 x* F5 j
* }$ t; P; O( h0 [% a; H
不能说, 会被说枪手的.... O& T4 b9 B& Z! K1 O

" d1 k' z5 X" V0 e用一些老声卡, MX200, AWE64GOLD, S70...都可以.
% n8 K% a1 i+ u- Y, q7 \1 R
解析力mx200>64g>s70,自然和真实感64g>mx200>s70& R# V  \0 p" \
不过这几张卡最高水平也就是和av710、乌龟4630差不多,和ap2496、mia相比,无论是解析力还是自然和真实感都差了很远,无须a/b对比都可以直接听出来。
& r' @* E* M$ r* w4 o$ d! g% X5 x* Q你之所以这样说,只不过是因为你从来没有听过这么好的卡,所以想不到声卡还可以发出这样的声音,这也是音频设备的一个悲哀。  x7 v! r; v4 ~5 C3 G  I
前一段我打磨ap2496的时候,对比过了delta66,发现打磨好的2496全面超过了66,觉得非常满意,也想象不出更好的声音会是什么样的。之后我拿到了卡豪华和96/8,和打磨得2496一对比才明白什么叫做天外有天。
  g3 n2 Y+ A; z* T8 _) s所以我很理解你现在的想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8#
发表于 2006-11-24 17:5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sangtian 于 2006-11-24 17:27 发表
# h+ z' ?: F- J; ^8 {* w0 J, {:loveliness:   
1 {* R4 w( O( I! d0 ?: g0 K% D! Y    不过楼主忽略了几个因素,1.D版母盘不可控,我见过用MP3做的CD,我听了
# `! T7 E+ |7 V8 a( p. A# d, N1 {想疯。 2。即使用了母盘,压盘的质量不可控  3。播放设备还原不可控,我们都, @6 D8 n( H. }- E
有经验,cd的虚拟是有很多讲究的,这也是逐级纠错的问题,我们用光驱从光盘; k7 G- S' }+ M
上拷贝一个文件,和播放一首乐曲,这里面的纠错是不一样的,这也最终导致了
  l% A3 g) M' i- j盘重要,还原设备也重要,即使大家都是数字的!!1 X9 Z7 L7 S8 l, l2 V& f
...
/ _& s1 L9 V1 _# R4 L
8 |" f- F/ ?" Z8 t) l  y# j: W
没错,前两点是主要的原因。第三点相对来说影响小一些,相对来说读盘不是瓶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
发表于 2006-11-24 17:5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robot 于 2006-11-24 15:33 发表
6 ]6 A& L% t5 [4 Z* @$ O1 Y- v5 K; t% `5 }1 Y8 j; K  P

. M8 k3 I8 {0 ^1 @0 S7 F感觉不到就是不存在...
9 H9 Z* T' j: {# ^. ~1 g) _' d/ Y3 {: ]& b& m# f  W
举例说, 假如有人可以做一个全是超声波(20K以上的音乐),  你可以说, 虽然我听不见, 还是感觉很爽... 这个爽只能来自一个地方, 就是主观...
, N' C$ t1 Q8 ~( F! g3 Z# z1 D- N" D  p0 y9 t  a0 _1 j" J) X
有点象皇帝的新装. 当然皇帝的新装是 ...
- D) t8 v. _% t; Z. Y+ ~2 u
感觉不到就是不存在?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0 b" z8 ?7 }/ }) a
低于20hz的声音人类是听不到的,但一样可以感觉得到,我相信高于20khz的也是一样的道理。9 C9 V) J$ u6 g6 C- n+ R
在科学史上,有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就是一个德国化学家的LP觉得某种液体是苦的,而这位化学家和他的同事都觉得是无味的,于是他就让他LP多尝几次,硬是要她说是无味的。100多年之后,科学家发现了不同的人的味觉是不完全相同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
发表于 2006-11-24 17:5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请使用文明用语-m_-请使用文明用语-m 于 2006-11-24 04:49 PM 发表4 J; z: F' P+ ]( X, t: T. c. p
正版CD和盗版CD 如果是同一张母盘。6 I/ x. ?2 x8 J% O& E- ?
那当然是一样哈。。。
8 F& L# I* f- L$ E/ h* ]2 p9 e7 V% S# L' j1 E- I. w, a
除了一个有版权。一个没版权。:wub:
0 Y, l& k$ _3 [

1 J: U# Y7 l7 Q0 Y( N2 m
& M1 w) n1 g# ]2 h3 F' i# _同意~~~数字上面的东西说白了,无外忽就是0和1而已。如果不考虑CD碟片质量的话同样母盘出来的东西肯定是一样的。
* {. g; _/ I7 K' [+ q3 h$ m" g0 ]8 k( v$ m9 ?/ |' J
BTW:LZ说半天,不会是想去做D版吧?w00t)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
发表于 2006-11-24 17:56 | 只看该作者
可以知道的是LZ并没有对比过家用卡与专业卡的区别,又或者没用过.可能是道听途说得来的结论,* m- F# r% S5 x* U1 F% G. l
包括举的显卡的例子也一样.如果专业显卡与家用显卡相比只是稳定性不同外恐怕WILDCAT和QUADRO,FIREGL等等都不用出来混了.( J) m7 l4 t& b. R
只能对你说的是没调查就没发言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2#
发表于 2006-11-24 18:0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robot 于 2006-11-24 16:05 发表
$ V/ u1 @8 J! F9 b' p3 @  ?/ L2 w下一个问题就是, 线材没有烧友吹的这么重要... 音响常用三个线, 一个是信号线, 一个是音箱线, 一个是电源线...$ c6 P8 W; z- f) y" _, R

3 ?, A5 Z9 C# t( g: f6 f& H三个线里面, 音箱线 > 信号线 > 电源线.
) u9 |9 a: v# \/ I. e
: g. Z" [& `# g' [8 w主要是这样分的:' H6 k2 B& j- e1 J4 ?7 E: _

0 b4 e& g- C# h; _音箱线, 小电压, 大电流.( S8 l! t+ `4 X  O: [# S( V
信号线, 小电压, 小电流.) Q+ k, f/ T/ x0 I
电源线, 大电压, 小电流.
# `+ W$ K: d6 ]8 g) t2 K& }5 l+ n: ]6 A. Y* u/ r4 l
音箱线, 超市里面50元10米的就很不错了, 信号线, 20-30元, 有牌子就行. 电源线, 没什么换头, 买机配什么就用什么.
4 U$ {) K/ B' N" N2 V; }9 h; z* z- W/ s6 H8 K3 v" m( H
好的线, 主要是要低阻值, 而电流在传送过程中, 常常阻值最大的是接点, 不是电线, 所以, 真的有几百几千去烧线, 不如把接头焊住. 来的简单...效果好...+ Y, b/ {1 H& B4 M; O" g9 X/ G! p" N8 b

5 N& b2 G8 B& @2 z; g% q9 k' X有一些人说什么换了信号线, 一下提升几个档次, 纯属YY,  烧电源结纯属瞎搞, 你烧了机器上的电源线, 墙里的, 外面的, 供电局的是不是也要帮你换换???  真要改变电源, 不如接UPS, 在线式的, 效果肯定比烧电源线好...$ ]! r( T8 n- p" {1 ?

2 m2 L* ~  D; P7 X" zD-SUB15针也是摸拟输出... 看DVD都知道, 视频的信息量是音频的N倍以上. 但是没见人花几百几千烧显示器信号线的, 都知道, 这些钱花去升级显示器更有价值...
) q/ y' [* E* R0 J
我手头有两条信号线和两对喇叭线。; @3 ?5 d5 O, U" r' r# O7 o( g" [
信号线一条是我自己花了100多用雷霆RT780散线DIY出来的,一条是大商场里面99元买的无氧铜品牌线,都是三米长,用同样的声卡和音箱,同样的音量下面解析力、音场等等的差别木耳也一样能够听出来。) ?7 ]/ y- ]7 F' M) @" r2 L7 `
喇叭线一对是3元/米的金银线,一对是自己用花100多用散线diy出来的,牌子忘了,是19条网线粗细号称6个9的无氧铜线组成的。同样的功放和音箱,金银线明显三段衔接不好,高频没有细节,音场极差。
; p9 ]) w' k4 L# _# ~/ c3 d如果你对线材真的很感兴趣,可以搜索一下网上的的文章,有关这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的文章都很多。
$ h: L4 e& G9 ~9 ]6 }: ]! f不过,我更加建议你去借几条好的线回来听听,毕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神的马甲 该用户已被删除
53#
发表于 2006-11-24 18:27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
发表于 2006-11-24 19:4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robot 于 2006-11-24 16:22 发表7 o  q' h" N: b+ G, y( n0 H

% i; @6 e0 A* q; w; R2 Q  ^/ h- X/ n3 m  F- J( I+ \
你混淆了模拟和数字量之前的差别...好的盘可能读盘更快点, 但是读出的数据是没有差别的...
$ _8 _* c- }  p! H- h  v$ R8 y1 U
5 E# C2 s0 z- \1 e4 r  q2 J6 a给你举个例子, 我写一个数字"0", 你记下来, 抄给另一个人, 一个人传一个人, 传过1000个人, 最后一个 ...
' c% J7 J* p8 c  s) F; B5 s  v
光有正确的数据还不行,还要使正确的数据在正确的时间输出……JITTER当然不会影响数据的精确性,但时基抖动过大,波形的失真会很厉害……Z版到D版,JITTER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asuma2005 该用户已被删除
55#
发表于 2006-11-24 20:05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蛙青 该用户已被删除
56#
发表于 2006-11-24 20:17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7#
 楼主| 发表于 2006-11-24 20:3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蛙青 于 2006-11-24 20:17 发表
+ G/ H/ P5 K  ^; E- D& ^LZ和我两年前一样,进来怀念一下:)# c$ y3 }0 q; i# q/ d7 Z1 @! F9 U8 G
/ t1 R7 {2 i9 y
多听多看多思考少说话,呵呵,忠告哦!
/ R: d6 N4 ]* L
- S" b0 D$ Q( v/ P  j5 z0 e: M" w" e
不是两年前的事情了... 从我的386机器上第一次装上CD-ROM(2X)的, 当时价格是1450元...当时的声卡只有一家, SB16,  到现在已经12年了...呵呵...6 |5 p: k! ^  O
/ f: q" e9 i& }8 q
其实这观点也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正常的.; |+ Z2 w: j" E/ k6 Q8 S4 w( h6 r
( b/ }$ S  |9 [- w, `! i: m
顺便BS一下动不动说别人没有发言权的人....发言权人人都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8#
 楼主| 发表于 2006-11-24 20:3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酷风 于 2006-11-24 18:00 发表# [$ I5 O$ m' L+ Z8 N

, i* \2 ]9 r# X我手头有两条信号线和两对喇叭线。
" L- Q, e* y  ?* w0 q1 A信号线一条是我自己花了100多用雷霆RT780散线DIY出来的,一条是大商场里面99元买的无氧铜品牌线,都是三米长,用同样的声卡和音箱,同样的音量下面解析力、音场等等的差别 ...
! U4 D& w6 e0 d! {2 j8 h" J
9 b1 i8 x$ a, H$ @  c
完全同意... 不过还是一句, 要盲听...否则, 看了沉甸甸的卖相, 多少会感觉它的声音好一点...因为不能肯定是不是木耳, 我的一条发烧线, 听不出声音上的差别, 到是觉得太粗太沉了, 正在闲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9#
发表于 2006-11-24 20:4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robot 于 2006-11-24 20:34 发表
6 h& m, ^- H3 @. C我的一条发烧线, 听不出声音上的差别, 到是觉得太粗太沉了, 正在闲置.

1 w: H9 s. p8 H4 v! b你听不出,送我好了。:lo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0#
 楼主| 发表于 2006-11-24 20:4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Metaverse 于 2006-11-24 19:42 发表2 u5 w: N! W* o, y  X" u
7 L4 @% B' Z4 X/ T7 u; U5 O
光有正确的数据还不行,还要使正确的数据在正确的时间输出……JITTER当然不会影响数据的精确性,但时基抖动过大,波形的失真会很厉害……Z版到D版,JITTER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 f9 O  _3 U: Y, `0 B! P: E+ _9 L/ y
你外行了, CD光头读出来的内容不是直接发到机器解码的, 发出的数据流会经过一个CACHE(缓冲), 然后再输出的, 除非你在CACHE中的资料用光的时候, 你的资料还不能读进来...这意味着, 一张费片产生了... 其实JITTER和数码源没有什么关系, 因为如果你的声卡有JITTER的问题, 就不是这个CD盘片的问题, 应该是你的声卡晶振不精确的问题. 这是另一个问题了. 这意味你放其他的声音都有这样的问题.2 P; q0 [. j: `( G" v# d

$ Y1 v* ]$ g6 l/ C, h- @% X# J4 A% ZJITTE主要是产生在A/D, 而不是D/A, 因为A模拟量不是数据是无法缓冲的.1 I, K4 O* N  H( x
$ h" Y. Y/ k2 M# N; u! M8 g
Bob Katz在他的文章中这样说:“模拟-数字转换器是整套数字音频电路中最容易受到jitter影响的部分。”("The A to D Converter is one of the most critical digital audio components susceptible to jitter")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广告投放或合作|网站地图|处罚通告|

GMT+8, 2025-4-3 08:4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POPPUR.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