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AMD和ATI的并购案,,其内在逻辑并不是一目了然的:AMD缘何要在INTEL CORE构架大兵压境,自身资金并不宽裕的情况下选择举债收购不能为自身核心业务带来立竿见影帮助的ATI?乍看之下,这样做多少有些悖于常理.
相对于其CPU部分,AMD的芯片组研发能力薄弱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K7时代,AMD完全仰赖于VIA,SIS以及NV提供芯片组产品;以技术而论,其中的佼佼者是NV的Nforce2,市场份额则是VIA稍微领先一点点.K8发布之后,这一情况不仅没有得到改观,反而随着VIA,SIS的逐渐没落,NV开始在这一市场占据了近乎垄断的市场地位.当然这对于双方来说都是一种互利共生的态势:NV在这一市场上获得了滚滚财源,AMD则借此基本消除了在配套芯片组上相对于INTEL的劣势,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其处理器市场份额的扩大.然而长期来看这样一种态势对于AMD而言并不有利,或者至少存在不安定因素:基于利益的联盟同样因为利益而破裂,如果说之前尚有VIA&SIS的存在,NV的背离未必能够造成太过严重的后果的话,现在一旦发生前述情况,无疑将对AMD构成相当巨大的冲击----当然与此相应,对于NV的芯片组部门则意味着自杀,如果不能在INTEL方面获得市场突破的话(不过AMD恰恰担心的就是这个如果,毕竟INTEL方面的市场要大得多).
作为对此的防范措施,AMD试图拥有自己的芯片组研发能力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而ATI已经通过RD580,RD600证明了自己完全具备在这一市场对抗NV的能力,由于INTEL之前的大力扶持(只不过是在利润相对单薄的集成芯片组市场,并且主要是因为INTEL面临产能上的困难),ATI更一举超越NV成为第二大芯片组厂商(第一自然是INTEL).然而这并不能构成如此规模的兼并的充分理由:首先,如果AMD的目的单纯止于芯片组市场的话,并非没有更高性价比的选择----中国台北的ULI同样具有极强的芯片组研发能力,然而NV仅仅花费了区区55M美元便将其收入囊中,以AMD的财力,发起竞争性收购实在过于轻松;其次,ATI的战略重心在于GPU,如果AMD只是在意芯片组部分的话,完全可以采取局部收购的方式,毕竟全面收购意味着巨大部分费用未能发挥实质性作用.因此可以比较肯定地说,AMD乃是单纯因为对于ATI的芯片组技术感兴趣而采取整体收购行为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那么AMD会不会试图借此机会进入计算机图形市场,走多种经营之路以分散风险呢?毕竟在独立GPU这样一个已经形成事实上的双寡头垄断的市场上,另起炉灶难度太大.对此分析需要一分为二的看待.
由于近期负面消息不断----虽然不是很严重,ATI的股价跌到了一段时间以来的最低点.然而ATI毕竟还是一家技术实力雄厚,有着正常盈利能力的大型寡占企业,其R&D功力相比NV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近来之所以在性价比的较量中处于相对的下风(成本控制不能得到很好贯彻的话,价格下不来是很自然的),其原因在于双方制程技术上的落差(然而NV本身也是一家专精于设计的无工厂企业,制程与布局上的优势与其说是其不懈努力的结果,不如说是因为后台老板的关爱有加).而AMD恰恰在工艺上有着相当的实力,虽然其产能不足,无法直接生产GPU,但技术优势还是可以为代工厂带来很大帮助----从这个角度来说,两者的互补性不是没有.并且考虑到ATI当前的股价,从资本运作的观点来看这无疑是收购的好时机.
然而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AMD当前最大的问题在于其产能无法满足市场需求,这一点可以从DELL宣布4000万枚处理器的大单之后渠道商纷纷对于今后的供货状况表示担忧得到证明.相对的,AMD也不是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德累斯顿的Fab36甫一完工,Fab30>Fab38的大规模技术改造便立刻上马,全新的纽约州工厂的兴建也已经在紧锣密鼓的筹划之中.问题在于现代的大型晶圆制造厂是非常昂贵的(作为参照,Fab36的总投资在40亿美元上下),固然当地政府会提供相当一部分资金支持与税收减免作为支持,对于规模相对不是很大的AMD来说依旧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另外,CORE架构的大局来袭对于AMD当前的产品线构成了极大的压力,无论是极限频率还是单位频率性能,K8都不足以与之竞争,制程线宽上的落差(90nm>65nm)也让K8在晶体管数量明显较少的情况下不能获得多么明显的成本优势(当然除了DIE size之外,成本还和良品率有关,不过没有任何证据表明Woodcrest,Conroe或者Merom在这一方面有何疑虑).固然K8:L预期可以扳回劣势,然而更具革命性的,配备CSI总线的----延迟大于HTT2.0,但带宽表现相当抢眼,总体技术水平与HTT3.0相当或稍有不及----Nehalem也已蓄势待发,于2008年2季度正式发布的可能性相当大.长期来看,AMD在研发上面临的压力是相当大的----说到底,研发实力根本上是财力的比拼.在这样一个情况下,AMD选择举债30亿美元多样化经营就稍微显得有一些不可思议了.总体来看,这一可能性无疑要大于第一种情况,然而依旧不是很大.
除了以上两者之外,网路上还有一种较为盛行的说法(至少在NVfans群体中是如此):AMD之所以并购ATI,乃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1,AMD当前正在大力推广协同运算的概念,ATI在GPGPU上的优势可以为这一概念的实质化带来很大帮助;2,AMD极度依赖NV的芯片组支持,因此试图通过收购ATI并破坏其高阶独立GPU研发能力以取悦NV,维持联盟的稳固于不坠;3,AMD正在大力开拓OEM市场,而OEM市场首先注重的是成本而不是性能,因此成熟的整合芯片组对于OEM市场无疑是极为重要的,而ATI确实在整合芯片组领域有着相当的造诣.
坦率的说,个人认为这一说法多少显得有些不可思议甚至是一厢情愿.
协同运算确实是一个相当有潜力的市场,ATI当前在GPGPU领域也确实具有无可争议的优势;然而CELL/CELL DB的存在事实上令GPGPU在这一市场的未来成为不可能.图形运算有着极高的平行度和极低的指令相关性,出于对这一状况的因应,GPU大量使用在效率上具有绝对优势的ASIC电路并且通过简单叠加平行运算资源获得极其恐怖的理论运算性能,代价是灵活性的缺失(固然shader的发展方向是完全可编程,然而GPU远不是只有shader,并且其可编程性与CPU相比也完全不是一个程度上的概念).这样一个架构对于图形运算无疑是合适的,然而通用运算却并非如此.GPGPU的优势更多的是针对传统CPU而言的,在CELL面前,前者无论是在速度还是紧度上都很难占到便宜,更不用说大幅度改进了双精度浮点性能的CELL DB(双精度浮点能力从单精度的1/14进化到1/2).另外,如果说为CELL编写能够充分发挥其性能的程序是一种可怕的折磨的话,为GPGPU编程简直犹如噩梦.充其量,GPGPU只能成为协同运算市场上相对于CELL或者更高成本的FPGA的低成本替代方案而已(至少目前来看是这样),很难想象AMD会把宝全部押在这上面.
NV芯片组占据了AMD平台极大的市场份额,这是事实;NV突然撤出AMD平台的话,对于AMD而言将是一个巨大的冲击,这也是事实.问题在于NV有没有能力这样做.首先,NV芯片组部门对于AMD平台的依赖性远远大于AMD对其的依赖性,以比例来看超过了90%.如果这样的破局真的发生,AMD固然将面临巨大冲击,然而NV的芯片组部门却只有直接关门大吉,最高兴的将是VIA&SIS,原本被压得喘不过气来的它们----只是零售市场,两者OEM市场表现尚可----现在不费吹灰之力获得了整个市场..不要指望INTEL平台能有什么突破,INTEL机又极其强大的芯片组研发能力,除了稍微逊色于IBM之外,没有人是它的对手(然而IBM根本不屑于民用市场或者说起芯片组因为成本因素完全无法进入PC领域).如果INTEL真的会和NV进行某种程度的合作的话,这一次有求于人的只能是NV;另外,NV在INTEL平台的任何进展都将直接打击INTEL原厂芯片组的市场份额,那么INTEL有何理由非要给自己制造一个竞争对手,在完全没有触犯<谢尔曼法案>的疑虑的情况下?如果说NV继续保有AMD平台的绝对优势地位的话,或许INTEL还有可能有一部分市场份额交换NV对于AMD支持的弱化,然而完全失去AMD平台这一筹码的NV还有什么资本和INTEL讨价还价(何况此时NV芯片组部门将处于基本上没有任何订单的困境,为求生存即便是INTEL贪得无厌的予取予求也只能接受)?SLI的授权确实对于INTEL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但这一吸引力主要表现在形象宣示而不是实质性利益上,毕竟这一细分市场的用户数量未必能够达到总数的5%甚至1%.退一步说,即便AMD试图讨好NV,它应该做的也不是破坏ATI的独立GPU研发能力而是恰恰相反.这样做实际上大大减小了NV背离AMD[平台的机会成本,如果没有ATI的存在,NV几乎可以肯定获得独立GPU市场的垄断地位;”失之东隅,收之桑椹”,即便芯片组部门因此毁灭,对于GPU市场的独占也足够补偿这一损失而有余;更何况完全掌握了独立GPU市场之后,NV甚至能够获得与INTEL在一定程度上平等对话的可能性,因此其芯片组部门的保全可能也就得到了巨大提升.反过来说,ATI始终是NV的心腹大患,GPU市场竞争的不可预期性大大提高了芯片组部门对于NV的重要性,因此其铤而走险的可能性自然会趋于最小化.
至于整合芯片组倒不失为一个充分的理由,然而如果AMD的目的在此的话,全面收购实在不是一个合理的选项,因为这无异于”买椟还珠”的现代版.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能看到,单纯从此次并购案的主角AMD的立场来看,这不是一次容易理解的资本运作;如果我们假设AMD是理性的(事实上以其规模与实力,如果不能保证基本的决策理性的话,恐怕早就被INTEL砍到渣了----为了规避<希尔曼法案>,INTEL需要一个竞争对手是没错,但这个对手不一定非得是AMD),那么只能认为背后还有一些不为公众所知的内幕了.考虑到这一次AMD乃是举债收购,我们大可以从资金来源中首选一些蛛丝马迹. |
|